专家说赵抃
记者:赵抃第一次入蜀是在什么时候?
蒋蓝:《宋史·赵抃传》载:“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为武安军节度推官……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照此推算,赵抃考中进士为官后,历三任才来到江源县,没有言及“知江源”的具体时间。苏东坡的《清献赵公神道碑》云:“中景祐元年(1034)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阅岁举监潭之粮科,岁满改著作佐郎知建州崇安,徙通判宜州……未几以越国(按:赵抃之母徐氏封越国太夫人)丧,庐于墓三年。终丧,起知泰州海陵,复知蜀州江源。还通判泗州。”这一叙述比《宋史》更为详细。
结合史料,崇州文史学者施权新先生认为,若以中进士以后立即得官,再在武安军节度阅岁,则已是景祐二年或三年。潭州监粮科又岁满,则为景祐三年或四年。宋朝制度,知县任期一般是二到三年,以在建州崇安三年计,其时应在宝元、庆历年间,即公元1040年后了。到宜州不久(姑以一年计算)就丁母忧守孝三年,服除知海陵县再历三年,徙任蜀州时已是皇祐初年(1049年)的事了。
记者:赵抃“一琴一鹤”的琴是否有讲究?
蒋蓝:北宋末年叶梦得的《石林诗话》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赵清献以清德服一世,平生蓄雷氏琴一张,鹤与白龟各一,所向与之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赵抃一琴一鹤的琴,是“雷氏琴”。
成都的雷琴始于唐代,影响了中国后续的制琴工艺和古琴文化。因为现在能看到的古琴就源于唐代。唐代的琴目前仅存十几张,全部诞生于成都。成都雷氏家族尤其是雷威将制琴工艺予以了改革。他在选材上,由以往的桐木、梓木改成了发音效果更佳的“峨嵋松”(一说是冷杉木)。制琴师雷威选用木料的方式令人称奇:在风雪交加之夜,一酒一人,立于树下,听风过树叶之声,听大雪压枝丫发出的嘎嘎欲裂之声,如此辨识良材。同时,他改变琴眼大小,让琴声更为悦耳;改进雷琴推广的模式,让蜀派雷琴之声流传在广袤的大地。赵抃选取雷琴为钟爱之物,足以看出他对蜀地的喜爱。
受访专家蒋蓝: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天下成都·濯锦”丨丁宝桢:行囊多载循良传 百姓犹记普济桥
下一篇:“天下成都·濯锦”丨杜轸:不为俸禄之薄所困 坚持一无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