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成都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工作措施》,提出以“濯锦”廉洁文化品牌建设为牵引,着力构建品牌引领、多维支撑、全域覆盖的廉洁文化建设体系,不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为持续涵养崇廉尚德社会风尚,成都市纪委监委联合成都日报,共同推出“天下成都·濯锦”廉洁文化副刊,打造“濯锦”廉洁文化建设品牌栏目,今日推出第十一期。
成都,人文炳蔚之地,历史文化底蕴丰润。千百年来,哺育了诸葛亮、乔璧星、第五伦、赵抃、文翁等为数众多、灿若星辰的清官廉吏,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清廉故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精神纽带。“天下成都·濯锦”廉洁文化副刊将讲述一批成都历史廉洁人物务实建功、为民立德、清廉树品的故事,将廉洁文化与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等有机结合,挖掘历史名人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廉洁文化的浸润感,并对当前的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胡寿安:上任“一担衣” 离任“衣一担”
“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鉴)我,去时还似来时贫。”这首《任满谒城隍》是六百多年前,一位明代官员在信阳知县任满后,拜谒城隍庙后所做。全诗短短28个字,将他的廉洁正直、问心无愧阐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这位官员便是后来又前往成都新繁担任知县的胡寿安。
胡寿安(生卒年不详),字克仁,明徽州府黟县(今安徽省黟县横冈村)人。在多如繁星的古代名仕中,胡寿安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他的仕途并不显赫,先后在河南信阳、河北获鹿和成都新繁三地任知县。其中,在成都任职期间,他曾“清俭绝伦”,种萝卜为食并作为送人之礼,人称“菜知县”;他曾“以苦为乐”,用纸做蚊帐并作诗《题纸帐》,流传数百年。除此之外,他“责子别妻”的故事,也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史上的著名典故,从中也清晰地看到他对于清廉的追求。
胡寿安教育儿子不要成为吃喝之徒,以免败坏一生清廉的名声
纸帐自警 责子别妻
相较于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王安石父亲王益等曾在新繁担任过知县的名人,胡寿安并无太大名气,也并非科举出身,仅仅是以国子监监生的身份走入官场。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春,胡寿安从北方千里迢迢来到四川新繁。在任期间,他清廉自持不事奢侈,不少故事为人称赞,流传后世。
“紫丝步障簇春华,卧雪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扶持清梦到梅花。”这首诗名为《题纸帐》,是胡寿安在新繁任知县期间所作。据《新繁县志》记载,胡寿安的床榻十分简单,他从不用罗帐,而是自制一顶纸帐使用。纸帐既容易损坏又不透气,难以防范蚊虫叮咬,但胡寿安并不在意,还在纸帐上作此诗自警,其生活节俭可见一斑。
作为主政一方的官员,胡寿安有着稳定的俸禄,之所以甘于简单清贫,是因为他始终把百姓的福祉放在第一位,常常出资接济百姓。据悉,他每到一地任职,第一件事就是到乡间田野向老百姓征询民情,力求“事有不便于民者辄罢之,有益于民者皆举而行之”。每逢新年岁初,他会“巡视乡村,劝民播耕”,每见有田地荒芜或房屋毁坏,他问明原因后会“必捐俸以资给”,以自己的俸银帮百姓解困。
胡寿安先后在成都等地为官,与家人长期分居,但不让家人陪伴却是他有意为之。据记载,胡寿安三次担任知县,都是只身赴任,没有携带妻室,因此有人质疑他不考虑妻子的感受,胡寿安则以“此庸者之见也”答之。他表示,自己怎会不念及与糟糠之妻的患难之情?只不过那些走上仕途的人,一开始都想磨炼自己,保持清廉,可真正做了官、有了权,有的人则青松改色,“被耳目、玩好、声色之物丧其良心、败其身家者”比比皆是。胡寿安认为如果有人拿着金珠锦绣引诱自己的妻室,家人一定会瞒着他收下,等他离任之后,人们就会指责他言行不一,表面清廉,实则贪财,所以他不愿带着妻室赴任。
有一次,胡寿安的儿子从老家来到新繁看望他,逗留期间吃了两只鸡,这让他非常生气。胡寿安指责儿子“饮食之人,则人贱之。”他表示自己为官二十多年,一直以奢侈为戒,生怕不能清廉始终,如果儿子养成大吃大喝的习性,成为吃喝之徒,岂不是败坏他一生清廉的名声?儿子听罢,伏地认错,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责子别妻”也由此而来。
来时清贫 去时亦贫
胡寿安在新繁任职期间,重视农业劳作,不乱摊派劳役,对于诉讼纠纷也及时解决,也不靠严刑峻法来约束和祸害百姓(“重农事、省工役,催科鞠讼、不事鞭箠”),在他的治理之下,当地官场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很快,三年任期已满,胡寿安需要到京城接受考核。
来任职时两袖清风的胡寿安,离开时除了携带数箧书籍外,唯有一匹老马相伴。为筹措赴京的路费,胡寿安准备将马卖掉,怎料此马忽然生病,他便找来一位陈姓兽医帮忙医马。期间,兽医得到消息,家中妻子病亡,要等兽医回家方可入殓下葬。按照常理,妻子病亡,丈夫理应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去料理后事,但陈姓兽医念及胡寿安为官期间对百姓的关爱与恩德,表示“我如离去,马必危矣。宰公以何为路费?我宁可负亡妻,不可负宰公。”遂写信告诉其子“勿俟我归也”,由此可见百姓对胡寿安的爱戴。
胡寿安离开新繁的那天,数以千计的老百姓哭泣着遮道相送,妇女和小孩“如悲亲戚”。胡寿安谢绝了百姓们准备的礼物。诗友解定和尚素知他清廉,准备了几匹粗布和十根黄萝卜请他收下。胡寿安实在无法推辞,才收下一根萝卜。世人感其清廉,赞他上任时是“衣物一担”,离任时是“一担衣物”。在成都为官的胡寿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当初写下的诗句:“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鉴)我,去时还似来时贫。”胡寿安也成为后世为官之人追求清廉自持时所标榜的一位楷模。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