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逸事
《盐法志》里见公心
四川引盐大多由水路运销,由川入黔的盐运水路河道狭窄,经常“急湍乱石,节节有滩”,危险航段还有“触石即漏,必须提载加纤,万分艰难”的情况,因此经常发生事故。为了保证盐运水路畅通,根据绅商的提议,丁宝桢批准由商民自愿捐资筹款,对川江险滩进行了疏凿修淘,重点整治了黔边四岸河道共2000余里线路,50余处险滩,并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使商民双方均受益。这一措施初步改变了运输困难的状况。四川盐政推行官运后,由官运总局统筹各岸运务,及时调剂各岸间的供需,不再墨守各岸僵死的引额,酌剂盈虚,疏通壅积,以保证场岸之间供求平衡。
在丁宝桢督川的十年间,他共上奏有关盐政奏疏60余折片,占在川所上奏折四分之一。最为可贵的是,丁宝桢还总纂了《四川盐法志》,记述了从先秦到清光绪初年四川盐业发展的历史,对后人了解古代四川盐业发展历史,研究中国盐文化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四川特色历史文化“井盐文化”都具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靠典当过难关的封疆大吏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作为四川总督的丁宝桢日子竟然总是过得紧巴巴的,不仅家里没有值钱的家当,甚至有时还需光顾春熙路的当铺典当救急。
按照清律,总督兼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总督每年特别加发养廉银一万三千两,这笔钱包括支付府衙幕僚(师爷)的薪俸和办公费,开支大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每当开支不够,别的总督凭一张纸条就可到藩库冲销,但丁宝桢从不这么做。
不仅如此,哪怕向当铺典当时,他也拿不出个值钱的家当。有一次为了应急,丁宝桢找来一口大箱子,随便往里面塞上几件旧衣服,加锁后取来两张盖有“四川总督部堂”的封条,签上自己的名字后将封条贴在箱口,由衙役抬到当铺典当。当铺老板从未见过总督府会差人来典当,甚是吃惊,但老板早就听说丁宝桢为人清廉,因此不问箱内是何物,只是按照差人报出的金额及时支付。丁宝桢很守信用,只要清廷的养廉银到手后,丁宝桢立马就会派人赎当,从不超期。
此后,丁宝桢一遇到手头紧、资金周转不灵时,就用此法典当,很快就成为了典当行的常客,当铺老板也格外照顾这位特殊的主顾,只凭封条不问其余。丁宝桢就是凭借典身份典信誉的做法,一次次渡过了自己的经济难关。
家书教子做好官
任四川总督期间,丁宝桢曾致信其子丁体常。关于儿子获得潞安知府一职之事,他在信中强调“作官只是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即所谓报国者亦不外此……”“盖民为国本,培养民气即是培养国脉。得民心乐、民气和,则不乱,而国家于以平康,此即所以报国也……”
丁宝桢写给儿子的家书
写这封家书时,丁体常正面临离任前的两件大事——征收秋粮和关税报解。对此,丁宝桢嘱咐儿子“下文所属各州县,征收中不得浮收多取,也不准任听书差需索,如违反者一定要查办。”对于关税报解,丁宝桢更为重视,他叮嘱儿子一定要清清楚楚交卸财务,应当报解多少税银,分厘不可短少。万不可学有的人,交卸后留下亏空,一走了之,不但伏下隐祸,而且被上司看不起。如果儿子实在征不足额,要立即告诉他,他来设法筹措调剂。
丁宝桢与丁体常的往来家信,也被丁家后人收藏并整理成《丁文诚公家信》。这一封封家书的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对家人、书役的严加管束,既是丁宝桢一生身体力行的立身处世原则,也是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在丁氏家规家风的熏陶之下,丁宝桢的后世子孙中涌现了一批贤能之士。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天下成都·濯锦”丨皇甫无逸:断带为炷 其廉介类如此
下一篇:“天下成都·濯锦”丨赵抃:一琴一鹤入西蜀 吾志如此江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