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濯锦廉壁 > 天下成都·濯锦 > 正文

“天下成都·濯锦”丨丁宝桢:行囊多载循良传 百姓犹记普济桥

发布时间:2023-10-30 07:32:42       来源:成都日报

今年,成都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工作措施》,提出以“濯锦”廉洁文化品牌建设为牵引,着力构建品牌引领、多维支撑、全域覆盖的廉洁文化建设体系,不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为持续涵养崇廉尚德社会风尚,成都市纪委监委联合成都日报,共同推出“天下成都·濯锦”廉洁文化副刊,打造“濯锦”廉洁文化建设品牌栏目,今日推出第9期。

成都,人文炳蔚之地,历史文化底蕴丰润。千百年来,哺育了诸葛亮、乔璧星、第五伦、赵抃、文翁等为数众多、灿若星辰的清官廉吏,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清廉故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精神纽带。“天下成都·濯锦”廉洁文化副刊将讲述一批成都历史廉洁人物务实建功、为民立德、清廉树品的故事,将廉洁文化与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等有机结合,挖掘历史名人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廉洁文化的浸润感,并对当前的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代表性人物。进士出身,49岁任山东巡抚,56岁任四川总督。十年督川,丁宝桢整顿盐业吏治,大修都江堰,卓有建树,直至病逝任上。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留下太多的精彩:四川名菜“宫保鸡丁”发明权属于他;重开四川机器局制造枪炮,被誉为“四川近代工业之父”的也是他……他一生秉正清廉,深得民心,官修正史《清史稿》为其立传,时人将其视作官员的榜样。

在今天的都江堰伏龙观,依然矗立着丁宝桢的塑像,再现其良吏风范。

微服入川

行囊多载循良传

1876年的一个冬日,成都东门外牛市口,平时寂静的驿道上热闹纷呈,新搭建的接官厅彩旗招展,全城官员前来迎接的是新上任的四川总督——丁宝桢。

\

丁宝桢塑像 王克明 摄

此前,丁宝桢在任山东巡抚期间干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慈禧太后的宠监安德海非常专横跋扈,窜到山东境内胡作非为,丁宝桢不畏权势,将安德海斩首,此举大快人心。正因如此,此番朝廷钦点56岁的丁宝桢到四川任职,众人不敢怠慢。但在接官厅前,官员们一直等到中午,也未见丁宝桢。

原来丁宝桢早已乘坐一顶普通的小轿,特意避开迎接的人群,绕道从田间小路进城,到达督院街官衙。众官员沿东大街赶回督院街官衙时,身着褪色旧官袍的丁宝桢已端坐客厅。

微服入川,这并不是丁宝桢心血来潮的偶然为之,而是与他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息息相关。早在1860年,丁宝桢由翰林院庶吉士上任湖南岳州知府之时,就立誓要做一名良吏。岳州历来为楚南第一要缺,丁宝桢第一次做握有实权的地方长官,就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他曾写诗自勉:“臣郡繁难费斡旋,儒生来此重仔肩。安民况是疮建后,求治还须盗贼先。官到清时防市德,法从严处贵求全。行囊多载循良传,早有人知太守贤。”这首诗集中表达了丁宝桢的政治理想和为官理念。在他眼里,当一名好官不仅要谙律令,还要懂吏治之道。以法为本,不仅要以身作则、清正廉明,还要防止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此次入楚,他行囊里放的《循吏传》《良吏传》这些书籍,是要以这些历史人物为楷模。

整顿盐业

纾民意而固国本

此时入川的丁宝桢,面对的是四川财政存在的巨大亏空。当时,四川全省税收不过210万两白银,支出则高达500万两白银。兴盐政,成为他盘活四川经济的重要抓手。治蜀期间,丁宝桢倾力最多、规划最详的财政措施就是改革盐政,在晚清盐政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四川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当时作为全国著名产盐地之一的四川,面临着外有复淮压力(复淮,指恢复淮盐南销,停止川盐济楚,四川盐业面临大片销岸丧失的严重情形),内有“承兵燹之后,井灶颓败,口岸废弛”“盐销疲滞,盐法大坏,运务益衰”的现状,引岸专商制已日渐衰落。盐引大量积滞,无法配给盐商,会造成国家课税收入减少。四川财政本以盐款收入为大宗,盐课亏损,严重影响财政收入,财政也因此恶化。同时,由于官盐运入减少,滇黔地区盐源短缺,私盐泛滥,贩盐者趁机提高价格,盐价上涨,影响民食,一些地区甚至“斗米不能易斤盐,乡民大都淡食”,私盐泛滥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

丁宝桢总纂的《四川盐法志》

\

丁宝桢总纂的《四川盐法志》

1877年7月,丁宝桢在泸州建立滇黔边官运盐务总局,总理川盐的采购、运输、批发、征税等事务。总局直接对川督负责,除设于泸州的总局外,于井灶集中处分置厂局,于各岸分置岸局。平抑各地盐价,总局设立裕济仓以资调剂,为便于各局盐斤转输,总局又设大赢仓以作枢纽,并对原有办事毫无章法、弊窦丛生的机构进行裁撤。丁宝桢通过撤销盐道,废除封建专商的垄断特权,在运道险远、远离盐场的边岸销区实行官运商销制度,制定官运商销管理条例,做到盐政改革有本,措施有章法可循。

由于不再经州县之手,凡旧时一切浮费皆予铲除,这既可以防止贪官污吏的非法榨取,又可以杜绝私枭奸商的钻营门路,基本做到了商无私沽、官无外取。办理官运的全部开支,包括购盐进价、场岸运费、行政支付以及必须承担的滇黔协饷等,均一一计入成本,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行为。到岸口与销商的交易,发售数量和发售价格一律由岸局公开牌告,以堵塞纳贿徇私。

由于改革与整顿影响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丁宝桢备受攻击,以致几度被参劾,但他胸怀坦荡,做到了“纾民意而固国本,辟众谤而谋全局”。通过实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顿改革措施,丁宝桢迅速理顺了旧盐制沉积的诸多弊端,使得四川盐政一举扭转了盐业经营萎缩颓废的局面,盐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销区不断扩大,盐价下跌,盐税成倍增长。

\

都江堰二王庙旧影资料图片

\

1877年,丁宝桢奏为筹款修理都江堰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影印件,都江堰市档案馆提供)

造福一方

百姓犹记普济桥

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后,很快前往灌县(今都江堰市)考察水利。由于都江堰渠首渠系多年失修,内外江干渠乱石纵横,中流阻塞,两岸沙石堆积,上与田齐,灌区内20多万亩民田被淹没,无法耕种。每年春灌无水,灌区十四县千余农户因缺水数次前往四川总督府、成绵道衙门请愿要水。

面对年久失修的都江堰,丁宝桢当机立断,上奏朝廷请求拨款,对都江堰进行大修。为了更好地解决岷江水患,丁宝桢在这次岁修中,采纳了当地群众和水利专家的建议,计划修建永久性的防洪堤,以免“岁修累甚”。他对渠首工程进行改革,将笼石拦水改为条石拦水,还将都江堰鱼嘴、金刚堤、人字堤、仰天窝鱼嘴、蒲阳河鱼嘴的笼石拆除,改用条石砌筑。条石间用铁链联结,石缝都用桐油调和石灰嵌缝,务求牢固。新砌都江堰鱼嘴用功尤深,开创了都江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铁石坚作。

\

都江堰南桥,即当年丁宝桢修建的普济桥

自1877年到1878年竣工,大修都江堰累积耗银12万。由于丁宝桢十分重视工程管理,制定了完备的经费核算管理制度,把治理水害、兴修水利的每笔工程账目都算得明明白白。大修都江堰后还剩下2000余两银子,他提出:“将此款修一座跨越内江的桥,以利两岸百姓!”这座始建于1878年名为“普济”的廊桥,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南桥。

然而,工程刚竣工,都江堰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洪峰并历时一月之久,岷江洪水暴涨。木石俱下,浊浪翻滚,吼声如雷,新构筑的人字堤等堰堤被冲毁。其后,朝廷以“未遵旧制、造成损失”为由,对丁宝桢革职留用。随其一并被革职留用的还有成绵龙茂道丁士彬、水利同知徐传义、灌县知县陆葆德等。石砌人字堤冲毁后,丁宝桢及一干官员用自己的俸禄重新恢复了笼石拦水的古制。但后世水利学者普遍认为,丁宝桢的条石坚作虽然遭受了部分失败,但是石砌鱼嘴却基本保持完好,仰天窝等处的分水工程中,石砌河岸和鱼嘴一直沿用至今,被称为“丁公鱼嘴”。

1886年,66岁的丁宝桢病危之际,由于平日俸金多用于济困助贫,此时的他已债台高筑。他挣扎起身,颤抖着手给朝廷写下最后一道奏折:“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写毕,笔落地上,死于任所。这段临终遗言,听者无不动容,百姓念念不忘。史稿这样记录丁宝桢在四川的作为:“治蜀十年……至是诛匪几尽,声为道不拾遗”。李鸿章称他“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时人赞其“清风亮节,冠绝一时”。

(本文作者单位为成都市档案馆。自贡市档案馆魏洁、陈彰兰,都江堰市档案馆王克明、韩杰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