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本撰写:易舜 视频统筹:刘芳源)
本期提要
宋辽金元,同时还有西夏与大理,这一时期朝代并立、更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在时代的变革中,历史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在这样的变革过程中,金元时期出现了像耶律楚材这样“大有造于中国”的贤臣。耶律楚材扈从成吉思汗西征,“以佛心对刀剑”;襄助窝阔台汗建立礼仪、法制、赋役等典章之制,“以儒治国”;倾心保护中原文化和知识分子,促进民族融合;力倡涵养素性,正心修身,颇具忧患意识。耶律楚材为开国之重臣,治天下之良匠,被誉为“十三世纪中国的一位大政治家和大学者”。
《三才图会》所刻耶律楚材像
深得成吉思汗信任
公元1220年冬季的一天,在西征途中寻斯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大营里,成吉思汗与左右近侍一起议事。西夏人常八斤因善于制造弓弩而得赏识,遂当着大汗的面自负地说:“国家现在正以武力征服天下,像耶律楚材这类文人有什么用呢?”耶律楚材当即反驳说:“制造弓弩需要造弓弩的匠人,治理天下怎么能不用治理天下之匠才呢?”大汗深以为然。
《左传》里面讲:“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作为辽朝皇族后裔子孙的耶律楚材,在金国衰亡、蒙古兴起的情势下,顺应时代潮流,接受成吉思汗的征召,以实现其“致君泽民”的宏图伟愿。正所谓名如其人,天命攸归。
耶律楚材是大历史时代下的人物,也是对中国历史极有贡献的人物。他熟悉中华文化,深知面对时代变革顺应历史潮流才是正途,因此他建议元朝学习中原农业文明,推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文化和法令制度,为元朝制定了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成为元朝制度的奠基人。辅佐两位君王,他的仁心仁政为元代政治进化、保护中原黎民及中原经济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身边,除了担任汉文书记协助大汗处理军政事务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负责星象占卜和执掌天文历算。他对天象的解释和对人事的预卜,深为笃信萨满教的成吉思汗所信服。耶律楚材身高八尺,伟岸魁梧,说话声音洪亮,长着一副漂亮的长胡须,被成吉思汗亲切地称呼为“美髯公”。大汗对汗位继承人窝阔台说:“这个人是上天赐给咱家的,以后军国事务都要交给他去办理。”
在陪伴成吉思汗驻跸寻斯干城的岁月里,耶律楚材两次预报月食准确无误,但他发现沿用金朝《大明历》推算的预报时刻与实际月食时刻相差较大,意识到把中原历法用在万里之外的西域是不合适的。于是他深入研究,融会阿拉伯天文历算知识,编制成《西征庚午元历》,首次提出地理经度“里差”的全新概念,在实践中解决了时差问题,成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重要创见。后来著名学者苏天爵又据此提出“地方时”的概念,为元代天文历算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此期间,耶律楚材结识了“西行觐见”的全真道掌教丘处机。在异域见到家乡人,倍感亲切。为此俩人曾“联句和诗,焚香煮茗,春游邃圃,夜话寒斋”,相互酬唱赠答。
四库全书《湛然居士集》
以仁心拯救苍生
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逝世。耶律楚材返回蒙古本土,带着编纂成吉思汗实录的使命,南下燕京“搜索经籍”。一年以后,筹备已久的可汗选举大会“忽里勒台”召开。耶律楚材精心拟定了大汗登基典礼,为确立蒙古朝廷礼仪之制奠基。
随后,仿照中原政治制度,蒙古政权正式设立“中书省”,耶律楚材担任“中书令”之职。他倡导文治,慎用武刑,解黔首之倒悬,救民众于涂炭,援百姓于水火,披肝沥胆,“救世行道”。因为耶律楚材的勤政善政,窝阔台汗对他特别满意,甚至宣布所有的政事都要先报给耶律楚材所在的中书省,耶律楚材成为元初政坛上的重要人物。时人宋子贞称誉他:“赞经纶于草昧之初,一制度于安宁之后,自任以天下之重,屹然如砥柱之在中流,用能道济生灵,视千古为无愧者也。”
耶律楚材“锐意经济之学”,用“汉法”治国。他向窝阔台汗建议,重新颁布太祖时期的法令“大札撒”,奏上“便宜十八事”和“陈时务十策”颁行天下。又以中原百姓多因冒犯禁令而被拘捕或遭杀戮,他奏请要恤刑慎杀,议定推恩赦宥之制。
窝阔台汗亲信的近臣别迭等人提出汉人“无补于国”,要驱赶之收取其土地作为牧场。对此荒唐做法,耶律楚材坚决反对,说:“如今要南征,正需要大量军需供给。若均定中原赋税之制,每年可得数以万计的钱帛粟米,足以供给军需,怎么能说于国无补呢?”于是他受命全面负责蒙古在华北地区的赋税征收,任用儒士文臣设立“十路征收课税所”。当征收的金银布帛堆积如山陈列于大汗面前时,窝阔台汗高兴地对耶律楚材说:“你在我身边没有离开,就能使国用充足,南国大臣有几个像你这样的!”赐酒予以表彰。他还整理户籍,“以民定户”;建立“五户丝”制,行课税之法;“布递传,明驿券”;理狱讼,别军民;整顿吏治,废除苛政等,为奠定蒙元典章制度,铸就规范,更为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文化融合做出了贡献。
“圣驾亲徂征,将安亿兆人。”耶律楚材期盼中原统一,平治天下,使民众安家乐业。但是按照蒙古旧制:只要敌人抗拒的,攻城之后杀无赦。当蒙古军队攻破开封城,因城中军民“相抗日久”,蒙军统帅速不台就要大开杀戒。耶律楚材听说后,马上奏请窝阔台汗说:“将士们野外征战数十年,想要得到的无非土地人口。得到土地而没有人口,地有何用?”他还进一步劝说:“能工巧匠,富豪之家,都聚集在城中,若把他们都杀了,那将是徒劳无获。”窝阔台汗以其言之有理,遂令只对完颜氏皇室治罪,其余人等不予追究,数以百万民众免于浩劫。而且“其后攻取淮、汉诸城,因为定例”,维护了中原地区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耶律楚材墨迹:云宣黎庶半逋逃,独尔千民按堵牢。已预天朝能吏数,清名何啻泰山高。这是耶律楚材写给当时一位贤臣刘满的诗。
兴文治国不辞劳
耶律楚材向窝阔台汗陈说“天下虽得之马上,不可以马上治”的治国之道,以崇儒设科、兴文治国为理政之急。在其提议下,蒙古统治者两次敕修曲阜孔庙,在文化中心燕京设立编修所、在平阳设立经籍所,整理挽救文献典籍,保护恢复中原文化。平阳作为当时出版印刷业中心,在此刊刻的《道藏》卷帙多达7800余卷,称为《玄都宝藏》。
耶律楚材笃信修礼者王、取民者安,以“孜孜进仁义”来濡化蒙古统治者。他找到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元措,奏请袭封“衍圣公”号,拨予孔林、孔庙用地。并且收容太常礼乐生为朝廷所用,延请名儒梁陟等人整理翻译《九经》,为皇太子进讲。又引导组织大臣子孙,从师受业,学习圣人之道。还推动各地兴学立教,使盛极一时的“武功”政治收到“文治”之效,对儒学复兴和宋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蒙古贵族接受儒家思想的状况也有所进步。所以,孔元措在《孔氏祖庭广记》中提到“使儒教复兴”者,耶律楚材名列首位。
“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面对元代百废待兴、读书人又没有仕途出路的情况下,耶律楚材建议开科取士,直接促成了蒙古历史上首次儒士选拔考试,史称“戊戌选试”,为后来元朝恢复科举考试之制奠定基础。这次“戊戌选试”共录取4000多人,许多读书人借此得以免为奴隶、免除徭役等,处境得到大大改善,为此各地重新出现了读书的气象。窝阔台汗曾评价其贡献说:“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
耶律楚材的可敬之处,在于其对正道的坚守。作为辽代皇族后裔,他曾仕于金,又得蒙古大汗信任与重用,他能够摒弃狭隘的民族之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投入到为国为民的事业中,“泾渭同流无间断,华夷一统太平秋”。尽管耶律楚材有着“华夷一统,共享太平”的鸿鹄之志,但其事业却充满荆棘坎坷。他与蒙古保守势力和色目商人集团之间的利害攸关,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皆成为其“以儒治国”的障碍。尤其是在失去窝阔台汗往日的信任之后,他遭到排挤诬陷,备受冷落。
我们要知道,即便元代几代君王都支持他、重用他,但是面对当时南北政治、文化、语言的差异,在朝堂之上,耶律楚材的支持者是寥寥的。作为一介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书生,孤孤单单立于朝堂之上的他,却从未曾有过动摇,诚可谓“驱驰半世谁能晓,一点丹衷天可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份真诚与坚贞,令后来人动容。因此明代沈德符称赞他:“大有造于中国,功德塞天地。”
耶律楚材“天资既高,寄托自远”,仍坚忍不拔,不忘国是,凛然刚正,守职如恒。他曾在《贫乐庵记》一文中说到:“其贫贱也,卷而怀之,独洁一己,无多财之祸,绝高位之危,此其乐也。嗟流俗之未化,悲圣道之将颓,举世寥寥无知我者,此其忧也。”可谓思深虑远,履薄临深,颇具忧患意识。
耶律楚材忧国恤民,抑恶扬善,以仁民爱物之心,践行以儒治国之道,是一位既有重大事功又有严谨操守的杰出政治家。正如清四库馆臣所评价的:“楚材事太祖、太宗,开国规模,皆所创定,称一代元勋。”
(本栏目总撰稿为卜宪群,本期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熙惟)
大事记
公元1220年
全真道首领丘处机应召,从莱州启程赴西域觐见成吉思汗。
公元1222年
蒙金在凤翔交战,金同知临洮府郭斌总领军事,坚持抗战,蒙古军攻城月余不克而退兵。
公元1223年
金宣宗去世,哀宗即位。蒙古将领木华黎病卒。
公元1224年
宋宁宗去世,理宗即位。蒙古第一猛将哲别去世。
公元1225年
蒙古成吉思汗分封诸子。
公元1226年
蒙古发动大规模灭夏之战,次年西夏灭亡。
公元1227年
元太祖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公元1228年
耶律楚材《西游录》、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成书。
公元1229年
窝阔台即汗位,是为元太宗。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