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媒体聚焦 > 中央级媒体 > 正文

抗战·民族记忆②不能忘却的纪念: "十四年抗战"从白山黑水间开始

发布时间:2020-08-16 17:23:0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摘要:8月1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抗战·民族记忆”栏目追忆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传承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其中文章配图海报由成都市纪委监委联合都江堰市纪委监委制作。

编者按: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出“抗战·民族记忆”专栏,通过一个个生动故事,一件件珍贵文物,追忆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传承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2017年9月4日,新学期开学第一课。94岁的李敏身着军装,走进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九班教室。从这一年开始,全国中小学教材“八年抗战”的表述正式修改为“十四年抗战”,而推动这一改变并写入教科书的,正是眼前这位东北抗联老战士。

抗联最小的女兵:“歌声给予我们胜利的希望”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正像歌里唱的,我13岁加入东北抗日联军,和战友们一起在白山黑水间反抗侵略者”。

1924年,李敏出生在东北边陲小镇的一个朝鲜族家庭。“九·一八”事变后,父亲李石远和哥哥李云峰先后加入了抗日队伍。受此影响,7岁的李敏“唱着《列宁诞生歌》”,参加了村里的抗日救国儿童团。13岁那年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成为当时最小的女战士之一。

在林海雪原抗击日寇,可谓九死一生。

1938年冬,一场大雪覆盖完达山脉,日伪军进山对抗联部队进行围剿。一天,抗联的被服厂和医院被敌军包围,指导员裴成春在阻击中身负重伤,她对着李敏等几个小战士说:“你们快走,我在后面掩护!”

当时,西面是悬崖绝壁,数丈深渊。南面是又宽又长的雪沟子。东山较近,有树木可以隐蔽。李敏趟着没膝的积雪开道,却没见人跟上来。转身一看,才发现本来跟在身后的战友又被包围了。

这时,不远处一个骑马的日本军官马刀一指,“哒哒哒”一梭子弹打来。李敏机智地滚进一个雪窝子里隐蔽起来,得以脱险。这次遭遇后,一个女兵排只有李敏只身突围出来。

“那一天,战友们的鲜血在茫茫雪地上染出了一条殷红的路。”李敏含泪讲述这次悲壮的突围。这段真实的故事后来被编写成歌剧《星星之火》,裴成春等英雄儿女的形象感动了千万人。

艰苦的斗争可以锻造钢铁般的意志,也能历练出坚定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团结起,夺回我河山!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首《露营之歌》是当年抗联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被李敏经常在嘴边哼唱。在革命中,她学会了许多抗日歌曲,一本《东北抗日联军歌集》随身携带。“歌声给予我们胜利的希望。”李敏回忆说,一唱歌好像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坚定信念、消除恐惧,让我们继续前进,不怕牺牲。”

1939年初,李敏和20多名战友被一群日伪军围困在一处山上,抗联战士一边靠缴获的手榴弹抵抗,一边向伪军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接着唱起《满洲士兵觉悟歌》《满军哗变歌》。“满洲军官、士兵们,再莫睡昏沉,赶快打精神,调转枪口杀日本……”山底下,枪声稀疏了下来,只能听到日本指挥官气急败坏的叫骂声……

“过了一年,一位姓杨的指挥官带着一群伪军士兵加入了抗联。他说,当时听抗联战士这么一唱,他们心里特别难受,所以脱离了伪军。”回忆起这件事,李敏特别自豪。

\

《东北抗日联军歌集》(现藏于东北烈士纪念馆)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为缅怀在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牺牲的革命先烈,东北烈士纪念馆正式成立,开始向社会征集革命文物。应邀出席开馆式的李敏,想到了那本自己收藏多年的《东北抗日联军歌集》。在封面右下角写上“李敏存已八年之久”的字样后,她将这本陪伴自己走过抗战岁月的歌集,捐献给东北烈士纪念馆。“为的是让更多让了解抗联故事”,李敏说。

东北抗联:浴血奋战14年

“绚烂神州地,白山黑水间。十四载,强敌嚣张,铁蹄肆践踏。中华民族遭蹂躏,惨痛何堪言,骨暴原野血染白山巅……”多年后,李敏在给孩子们讲述抗联历史时,情不自禁唱起了这首由李兆麟将军亲自作词的《抗联第三路军军歌》。同样令她难忘的,还有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一起出生入死、并肩战斗的抗联将士。

“向抗联英雄致敬——他们是李兆麟、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魏拯民……”老人娓娓道来。

“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起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抗联将领李兆麟,面对特务的暗杀,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李兆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先后创建多个抗日武装和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5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指挥,率部开展松嫩平原游击战,攻击敌人薄弱环节并屡屡取胜,牵制了日本关东军大量兵力,有力的配合了全国抗战形势。

抗战胜利后,李兆麟出任当时滨江省副省长,积极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1946年3月9日,不幸被国民党特务密谋杀害,时年36岁。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抗联英雄杨靖宇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寇战斗到最后一刻,面对村民赵廷喜的劝降,他掷地有声地说。

\

杨靖宇当掉的大衫(现藏于东北烈士纪念馆)

1932年冬天,为了筹措去南满的路费,马尚德又一次把自己的大衫和褥子送到当铺。在南满,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杨靖宇”,满语意思是驱逐外敌。受党中央委托,杨靖宇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林海雪原。1934年1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他率领第一路军在东南满地区英勇作战,拖住数十万日军,有利配合了全国抗战,受到党中央的认可。1938年,毛泽东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东北抗日义勇军有密切关系,例如有名的义勇军将领,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1940年,由于叛徒的出卖,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部,发现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一粒粮食也没有。

\

赵尚志用过的手枪(现藏于东北烈士纪念馆)海报

“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这首赵尚志将军的《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也是他作为“义勇军领袖”的真实写照。“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受党组织委派,积极投身抗日。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中,率领抗联将士同日伪军进行了艰苦战斗。他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

“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是日本侵略者发出的无奈感叹。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率部与敌人作战时身负重伤被俘,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痛斥敌人,“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

\

陈掖贤(宁儿)抄写母亲赵一曼的遗言(现藏于东北烈士纪念馆)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8月2日,31岁的赵一曼在被押赴刑场的车上,给已经六年未见的儿子宁儿写了两封绝笔信。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到东北工作。在哈尔滨,她曾组织领导电车工人大罢工;在珠河县(今尚志市),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组建起一支农民自卫队。“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一首《滨江抒怀》,表达了女英雄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1939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2团政委,在哈东游击区,她和赵尚志被并称为“哈东二赵”,被敌人视为最大威胁。不幸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视死如归,利用一切可能机会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临刑前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

魏拯民在安阳军校时的日记(现藏于东北烈士纪念馆)

“尽管敌人现在正向我们疯狂进攻,尽管密营已是粮尽弹绝,但我们仍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打击敌人,我相信我们会愈打愈强。”——1940年冬,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的魏拯民在漫天大雪的二道河子密营里给党中央写下了一封信。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鼓励同志们坚定胜利的信心。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魏拯民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工作,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多次挫败日伪军大规模“讨伐”。在密营里,他为战士们编写政治课本,经常说:“革命不能只靠勇敢和热情,要有政治头脑和远大的理想。”山里纸张困难,他就动员大家剥桦树皮当纸,烧炭棍当笔。在他的推动下,一路军政治文化学习非常活跃。战争岁月,魏拯民常常昼夜不停地起草文件、总结经验,最终积劳成疾。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他只能以草根、树皮为食,以冰块、积雪为饮,加重了病情,于1941年3月8日病逝,年仅32岁。

人数最多时有3万余人,最少时仅千余人——东北抗联这个孤悬于敌后的英雄群体,面对接近生命极限的艰苦环境,仍然能够坚持抗战、顽强抵抗。靠的是什么?

“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强大的信仰信念信心作支撑,任何人恐怕都难以在这种环境下生存。

东北抗联将士正是凭借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自觉担当,在血与火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决战,在日军日夜不休的军事“围剿”、时时刻刻的政治诱降、苛刻严密的经济封锁下,东北抗联的旗帜始终不倒,为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薪火相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抗联的故事

硝烟已尽,精神永存。

“把抗联的历史传给后人,是我后半生最大的梦想”。离休后的李敏不遗余力地寻找抗联遗迹,宣传抗联精神。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李敏不辞辛苦、不畏艰辛,在荒山野岭间,在深山老林里,追寻抗联战斗过的足迹,重走抗联路,开始了“寻根之旅”。为了认定抗联西征目的地的准确位置,她不顾年过古稀、刚做过大手术的虚弱身体,穿梭于河沟草塘、深山密林中。为纪念赵尚志指挥的冰趟子战斗,她与陪同人员在那里立起了冰趟子战斗纪念碑。

“林弹雨中的战友们是那样的勇敢坚强,不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写出来,我无法安宁。”2002年,李敏发起组建了“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唱抗联歌曲,讲抗联故事,写抗联回忆录——在她的努力下,“抗战十四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词。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抗日战争似乎已经很遥远了,可它在我的记忆里却永远是清晰深刻的。”李敏说,作为一名幸存的抗联战士,自己有责任和义务让全国人民更深入、更清晰地了解和认识到,东北抗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

“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015年9月3日,在电视机前收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李敏,听到这句话时激动万分,“十四年抗战史终于得到了认可,东北抗联的历史终于得到了认可。”

2016年全国两会,李敏又委托时任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的洪袁舒提交一份建议——明确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建议将“中国人民抗战十四年”这一历史事实统一规范地纳入到中小学教科书中。

2017年春天,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从这年春季学期开始,“十四年抗战”的表述正式出现在全国中小学教材中——十四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作战约10万次,共歼灭日军17万余人,伪军5万余人,牵制日军兵力达76万,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也许是心中无憾,可告慰英灵。2018年7月21日,李敏老人在哈尔滨病逝,终年95岁。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东北抗联以及这位毕生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不舍追寻、不忘传承的抗联女兵。

“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在14年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联将士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熔铸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革命精神的彪炳彰显,是人类为了正义事业挑战自身极限的传奇典范,更是始终鼓舞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一伟大胜利,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永载人类和平史册!”浴血荣光14年,英雄壮歌必将历久弥新、薪火相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马洪萌)


\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该海报截图

\

抗战·民族记忆①沈阳九君子:向世界“呐喊”“九一八”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