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智慧勤勉 忠诚奉献 影响成都千年
诸葛亮是千古廉政的楷模,其洁身自好、廉洁奉公的思想作风,对于蜀国的政风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馆员梅铮铮认为,“诸葛亮用智慧与勤勉惠泽了千万巴蜀子民,用忠诚与奉献影响了千年成都历史。时间和民心,给了他最好最高的历史评价。”
记者: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这种智慧与他廉洁的品德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梅铮铮:诸葛亮的智慧是表象,他的品质内核其实是忠诚,这就是一种廉洁的表现。特别是刘备去世后,他依然坚持忠诚奉献,这背后是个人修养和文化积淀的展现,是一种鞠躬尽瘁的精神。我们都知道《出师表》,这是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挥师北伐曹魏,为了“兴复汉室”时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诸葛亮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在此,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北伐的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从228年至234年,诸葛亮先后从汉中出兵,对曹魏发动了五次战争,加上一次主动防御,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六出祁山”。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综合分析大致有两种原因;其一,为报先帝,以完遗愿;其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实现天下统一。
刘备病逝前,托孤于丞相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时年43岁的诸葛亮知道,自己将肩负起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大业。清光绪年间,蜀人李士瑛曾在武侯墓撰书一副名联:“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染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壮志未酬,他选择葬于汉中定军山下,表明了“死犹护蜀”的心志。有学者说得更直白:“诸葛亮要求去世以后,不必迁葬成都,直接安葬在前线的定军山即可,以象征自己马革裹尸、战死疆场的志向。”诸葛亮受托辅政,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竭忠尽智,真是做到了“继之以死”!
记者:诸葛亮治蜀开创了一个廉政的时代,他的政治智慧、管理智慧是如何促进廉政的呢?
梅铮铮:首先,诸葛亮讲究依法治国,赏罚必信,理民之要,恢复经济,为官清廉,严于律己。当时刘备占领了益州,把丞相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交给诸葛亮,但当时朝廷的内部情况很复杂,既有投降过来的人,也有外地投奔过来的人,还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旧部,怎么把这些人拧成一股绳?怎样让新的国家展示强大的力量?诸葛亮认为首要的是法治,于是出现了三国史上的第一部法律——《蜀科》。《三国志·蜀书·伊籍传》记载,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人“共造蜀科”以推行诸葛亮“以法治蜀”的主张。因《蜀科》亡佚,其具体内容已不可考,蜀国执法虽严峻,但公正公平,百姓无怨。诸葛亮依法治国,公正、公平地对人对事,对于官员的勉励和告诫都非常明确,疆域之内人们敬畏又爱戴他,虽然刑法和政治严厉,但却无人有怨言,达到了一种治理国家的理想状态,但若有人违法违纪,都将受到惩处。
诸葛亮治国,重要的举措是选贤任能,广采众意,待人以诚,开诚布公,不独断专权,这是治国避免专制的重要原则。他推举人才的原则是德才兼重。《出师表》中所提到的蒋琬、费祎、董允,都是诸葛亮经过考验选拔为执掌朝政匡扶刘禅的重要大臣。从诸葛亮去世后朝廷官员的表现来看,他们的确都是胜任职责的忠臣贤良。
诸葛亮努力发展蜀地经济。成都范围内的都江堰、双流“葛陌”、新都区八阵图遗址、临邛火井等,都与诸葛亮治蜀期间政绩关系密切。
记者:诸葛亮的廉洁精神对后人有哪些影响?
梅铮铮:从古至今,民心、民意所向,不是一个人职位的高低所能决定的,能决定的是他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所作出的贡献。诸葛亮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和民族智慧的化身,由于他身上忠贞不二的品质、廉洁务实的作风、淡泊宁静的情操,以及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精神,他在死后历经千百年,依然深受世人的崇敬和怀念。他用自己的忠贞、廉洁、智慧、勤勉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赢得了民心、民意。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