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市上下正按照《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清廉蓉城建设的意见》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清廉蓉城建设“七大行动”,旨在不断擦亮公园城市“濯缨锦江、清流万里”的清朗底色。
为持续营造崇廉尚德的社会风尚,成都市纪委监委联合成都日报,持续推出“天下成都·濯锦”廉洁文化副刊,深化打造“濯锦”廉洁文化建设品牌栏目。
成都,人文炳蔚之地,历史文化底蕴丰润。本栏目将着重介绍成都历史上的廉洁人物和文化点位,从中挖掘务实建功、为民立德、清廉树品的历史故事,通过寻迹成都历史文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廉洁文化的浸润感,对廉洁文化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借鉴。今日推出第十六期。
雅号“乔板” 清廉治蜀
乔璧星离任时,都会展示自己的“家当”以示清廉 苏莹 绘
豪华考究的明蜀僖王陵地宫,可见明代蜀王的权势与财富 余茂智 摄
《明宣宗行乐图》展现出明代皇室的生活场景
明朝万历年间,四川迎来了一位好巡抚,他的名字叫作乔璧星(一作乔壁星)。乔璧星(1550年—1613年),字文见,号聚所,河北临城县人。他为官30余年,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每在一地任职,都留下非常好的口碑,民众称赞、朝廷嘉誉,被誉为“明代天下第一清官”。
乔璧星在四川担任巡抚期间,积极整顿当时官场的混乱,限制藩王的权力滥用,体恤百姓、关心民生、发展经济,让四川人在积弊丛生的明朝后期反而迎来了一段安定的时光。当他离任后,后人撰写楹联“中牟追汉循,武侯德并肩”,给予了这位蜀地任职的好官以极高的评价。
家传清风 心系百姓
乔璧星家三代为官,他的祖父乔直曾任江西吉安府龙泉县知县,三年任期满卸任回乡,把老百姓叫到庭前,打开箱子让大家检视,只有几件衣服和书籍。乔璧星的父亲乔辅世,品德高洁、乐善好施,一生吃粗茶淡饭,穿粗布衣服,以勤俭清廉家训传家,在自家墙壁上题词:“一巾着五载,一袍穿十年。”乔家的家风和祖父辈的为人处世,对乔璧星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万历八年(1580年),乔璧星考中进士,授职河南中牟县知县。他牢记乔家家训,要勤政廉洁,做个好官。到了中牟县,乔璧星经常轻车简从,深入乡村,实地了解百姓疾苦。当地一些地主豪强勾结官府,隐瞒田产,将应交的赋税摊派在百姓头上,穷苦百姓苦不堪言。乔璧星革除弊政,均徭役、减赋税,召回流离失所的农民2000余家,在全县清理隐田450余顷,开垦土地300余顷,减免公粮6000余石。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让中牟县社会逐步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
在知县任上,乔璧星还大力建设水利设施,修渠筑堤。中牟县有条河叫贾鲁河,河上建有木桥一座,桥北的人要到桥南去种收庄稼,桥南的人要到桥北赶集购物,每年汛期,河水泛滥,木桥就会被冲毁,给两岸百姓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乔璧星上任时,正遇上木桥被冲毁。他就计划在河上修一座坚固的石桥。可是县衙府库中没有钱,怎么办呢?乔璧星首先捐出自己的俸银,又动员百姓捐资,终于在贾鲁河上修起了一座石桥,解决了困扰贾鲁河两岸百姓许久的不便。
乔璧星在中牟县任上政绩突出,业绩考核连年中州(河南古称)第一,被擢升为山东道监察御史。离任时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为他建生祠13所,称他为“天下第一清官”。
刚直不阿 仗义直言
乔璧星有一个雅号——“乔板”。乔与桥谐音,号桥板者,刚直不阿也!这个雅号的由来,与乔璧星不畏权贵、仗义执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万历十六年(1588年),顺天府乡试,宰辅、大学士王锡爵的儿子王恒考取了第一名,顿时舆论哗然,许多人怀疑这次考试存在内幕,一时间争议四起。就连朝中许多官员都有所不满,却又惧于王锡爵的权势,不敢公开发声,毕竟王锡爵是当朝位高权重的宰辅,皇上倚重的股肱之臣。
王锡爵不知是因为心虚或是其他原因,一边上书皇帝,为自己辩解;一边压制舆论,打压官场和民间对此次考试成绩不满之人。
乔璧星面对宰辅的权势,并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向皇帝上奏折陈说不公。在他上奏折前,有朋友同事曾劝说他,此事何必较真,得罪了王锡爵没什么好处。乔璧星却丝毫不畏,在上给皇帝的奏折中,将此事一一道明,同时请皇帝对王锡爵的不当言行进行训诫和教育。
果然,乔璧星此举既得罪了王锡爵,又惹来了皇上的不悦。皇上回复乔璧星说,不关你事,何必多言,“姑不究”。意思是你不该说这件事,我暂时不追究你了。
虽然皇帝选择了“冷处理”,但是乔璧星仗义执言的举动却在京城引起轰动,“乔板”之名不胫而走,老百姓对这位“天下第一清官”更加充满期待与敬佩。
巡抚四川 扫除积弊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乔璧星因政绩突出,被朝廷任命为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主政一方。
乔璧星甫一上任,即在衙门前挂出一块牌子,公告各路官员,严禁接风洗尘,请客送礼的旧习,如有行贿受贿贪墨者,严惩不贷。史料记载:“甫下车,例按晋时,裁革交际,语榜于戟门。”有官员认为这是新官上任,总要说点面子话,做做样子,做下属的哪能不拜见新任上司呢?于是还真有官员提着礼品私下去见乔璧星,没想到乔璧星硬是不给面子,不仅将这个官员严厉地训斥了一番,还将其撤职。一众官员见乔璧星是动真格的,都不敢再请客送礼、行贿受贿了。
明朝时,各地都封有许多藩王,这些藩王仗着是皇亲,在封地是作威作福、纵情享乐。许多地方官为了讨好这些皇亲国戚,平日里都要到王府走动走动,搞好关系,以利日后升迁。到乔璧星任巡抚时,成都就藩的藩王是蜀王朱宣圻。巡抚衙门中有僚属出于好心,对乔璧星说,一般官员大人可以不理,但蜀王府非同一般,照例还是应该到蜀王府去走动走动,意思一下。乔璧星脸色一沉说,我“语榜于戟门,难道是儿戏?藩王交际一概谢绝”。
蜀王朱宣圻对乔璧星的做法很不高兴,想给这个新来的巡抚一个“下马威”,但又听闻这个乔璧星在京城被称为“乔板”的故事后了解到其为人品性,便没有做什么“小动作”,于是也导致了“朱邸无敢以承筐见”。
先是整顿官场,再是限制藩王权力,乔璧星新官上任三把火,给积弊已久的四川官场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展现出风清气正的新景象。
体恤民生 不携分文
乔璧星任四川巡抚多年,勤政为民、关心民生,他大力兴修水利、筑路修桥、整肃边境、建义仓赈灾济民、办义学教贫苦孩子识字等,特别是减轻蜀地百姓徭役,改民间采运木材为官方采运等方面的德政,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从明朝建立开始,修建皇宫和陵寝的工程几乎未停止过,所用木材皆是从全国各地进贡而来。四川多山,自古盛产名贵木材,如金丝楠木、紫檀木、黄花梨、铁力木、乌木、黑檀木、樟木、柏木等。因此四川每年都要向朝廷“上贡”大量珍贵木材,供朝廷修建皇宫和陵寝之用。
多年以来,这些珍贵的木材却成了压在老百姓肩头一道沉重的负担。以金丝楠木为例,一根成年楠木树长数丈、重千斤,从四川运到京城,走陆路山高路险,行水路又水急滩险,其艰难可想而知。史载,运送木材的民夫往往“十还一二”。乔璧星了解情况后,立刻上书朝廷,请改民运为官运。即将以前无偿征用的徭役改为官办,由官府出费用雇请民工,以减轻百姓负担。
乔璧星担任四川巡抚期间,外出公干一律轻车简从,能步行就不坐轿子,能带干粮就不下馆子……每年节约下来的办公经费,连同乔璧星本人的俸银都捐出用于修路、治河、办义学等方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此乃“蜀之所有还于蜀,不以分文自取。”他为官清廉的事迹得到了无数人的认同与尊重,明朝万历年间的吏部大臣赵南星等人在撰写《同乡议谥公揭》时这样写道:“(乔璧星)三差俱不受谢,荐礼一切赎锾,俱发济边,不以分文携回。”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乔璧星卸任归乡,离开时所带物品除了衣物和几箱书籍,别无他物。清康熙《临城县志》载:“(万历)四十一年,谢事归,囊无长物。”乔璧星回乡不久后就因病去世,死后竟无钱安葬。《临城县志》上记载,乔家是卖了城里的祖宅才将乔璧星安葬。
乔璧星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品格为万民称颂,蜀中百姓为其建生祠两所,一在巡抚衙门左,一在武侯庙左。后人撰楹联:“中牟追汉循,武侯德并肩。”将乔璧星与诸葛武侯“并肩”称颂”,给与了他极高的历史评价。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