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市上下正按照《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清廉蓉城建设的意见》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清廉蓉城建设“七大行动”,旨在不断擦亮公园城市“濯缨锦江、清流万里”的清朗底色。
为持续营造崇廉尚德的社会风尚,成都市纪委监委联合成都日报,持续推出“天下成都·濯锦”廉洁文化副刊,深化打造“濯锦”廉洁文化建设品牌栏目。
成都,人文炳蔚之地,历史文化底蕴丰润。本栏目将着重介绍成都历史上的廉洁人物和文化点位,从中挖掘务实建功、为民立德、清廉树品的历史故事,通过寻迹成都历史文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廉洁文化的浸润感,对廉洁文化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借鉴。今日推出第十三期。
人物正寥阔 有美万夫望
蒲江新文化地标——魏公祠中的魏了翁塑像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
魏了翁创建的鹤山书院,如今已蝶变成了蒲江中学
“人物正寥阔,有美万夫望。七年填拊方面,帏幄自金汤。千尺玉龙衔诏,六尺宝靮照路,载绩满旗常。富贵姑勿道,难得此芬芳。尝试看,今古梦,几千场。人情但较目睫,谁解识方将。霜落南山秋实,风卷北邻夜燎,世事正匆忙。海内知公者,只愿寿而臧。”一首《水调歌头·人物正寥阔》写出了气势,写出了坚守,也写出了情怀与操守。这首词的作者,正是南宋时的一代大儒、理学大家——魏了翁。
成都之南的蒲江县,南宋时属邛州治下。这里远离成都文教中心,山深林密,人口不多,但却因宋宁宗嘉定年间修建的一所鹤山书院而声名远播,四方学子不远百里负笈而来、潜心求学。因鹤山书院影响力巨大、生员成就卓然等缘故,还形成了旨在对理学精要进行传研的“鹤山学派”。
无论是求学,还是传研理学,这些读书人都或多或少为了魏了翁慕名而来。蒲江,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文教及学术中心,“学不在远,有师则灵”,此之谓也。而魏了翁留给蒲江的宝贵文化遗产,除了鹤山书院,还有那一位位从鹤山书院走出并闪耀在历史上的璀璨群星,以及浓厚的文教氛围。
青年进学
立志文教
魏了翁是成都蒲江人,南宋名臣、理学大家。他出生于1178年(淳熙五年),21岁时高中进士,获授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此后,魏了翁历任国子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等职。后来因为以阻开边之议忤权臣韩侂胄,被外放出京,屡任外官。当韩侂胄、史弥远等权相陆续“下台”后,魏了翁终于迎来了仕途上的腾飞,他于端平元年(1234年)被任命为权礼部尚书、直学士院,之后又因功册封临邛郡侯。嘉熙元年(1237年),60岁的魏了翁离世,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
从21岁入仕,到60岁离世,魏了翁在官场宦途上起起伏伏了数十年,这期间他不畏权贵,直言敢谏,心怀天下,做了不少好事,也因此收获了生前身后名。但留存至今且影响极大的,当属他在成都蒲江县建立了一所名闻天下的“鹤山书院”,从书院中走出了许多才子俊才,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魏了翁建立鹤山书院之前,四川的文教早已不如北宋时繁荣。如他担任眉州知州时,这里曾因为是“三苏”的故乡,故而在北宋时文风鼎盛,为天下所致,但到了南宋时,当地竟没有一所在蜀中有影响力的书院。正如《宋史·魏了翁传》所言,“虽为文物之邦,然其俗习法令,持吏短长,故号难治。”
魏了翁科举中进士后,和朱熹弟子辅广多有交往。辅广将魏了翁引为知己同道,经常拿朱熹的文章与魏了翁诵读研讨。在与辅广交往的过程中,魏了翁坚定了办学育人、传道济世的理想。在家乡创办一所书院,为家乡文教事业发展添砖加瓦的蓝图,在他心中渐渐成型。
丁忧守孝
故乡办学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魏了翁因父亲去世,回到了故乡蒲江,守制三年。正是这一段远离纷扰的蒲江岁月,让魏了翁有了新的目标,并为蒲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魏了翁收拾心情,将创建书院、收徒讲学、以传理学的想法迅速落地。在《书鹤山书院始末》一文中,魏了翁记录了创办书院的全过程,其中很多文字可以看到他在书院选址和办学观念上的用心考量。
“先庐枕山,与古曰白鹤岗阜属连。山之巅,则修竹缘坡。循坡而上,草木胶葛;又上焉,则荆棘之所于也。有烽燧故基,相传为李唐时西南夷数大入,是为望敌之所。盖居一县之最高峰,故县人亦罕至其地。一日,与家人穷隮,颇爱面前隈支一峰,欲即之而不得。则除剪其荆棘,蒙犯虺蜴,聚足而上,则其地平袤,衡广二百尺,纵数里,无复侧峻凹凸,殆天閟而地藏者。隈支中峰,复屹立其前,如有巨人端士色授面承欤?遂卜室贮书其上,与朋友共焉。”
这段话大意是说:老家枕山,与白鹤岗相连。山上草木繁盛,还有当年西南夷侵扰蒲江时的烽火台等旧基。这里是一县的最高峰,人们也很少到这里来。有一天,我和家人登上其中一个极高峰,发现上面有一处广二百尺、纵数里的平地。看那山峰,仿佛是一个高大而有学问的人正在循循善诱地讲学。于是我就有了修建书院、藏书于其上的想法,我把这个想法说给朋友们听,大家都愿意一起来完成这个壮举。
魏了翁所说的巨人端士,既有朱熹的影子,也寄托了他的理想。以后来者观之,这何尝不是魏了翁自己的化身?
鹤山书院建成于嘉定三年(1210年),魏了翁召四方饱学之士到书院来共襄盛举,教授刊布理学成为书院创办的宗旨。
邛州地区准备参加考试的学子“比屋相望未有讲肄之所”,魏了翁见状,乃召集十余名考生到书院攻读,并亲自授课。这一年的秋天,鹤山书院的第一批学生参加考试,考中七人,其中蒲江王万还是全省考试的第一名,有文写道:“士自首选而下,拔十得八,书室俄空焉。”即使当年没有考中的人,“后亦接踵科第,或以恩得官,莫有遗者。”此时的蒲江,逐渐成了成都新的教育高地。
鹤山已成
桃李天下
魏了翁创办鹤山书院,为蒲江乃至四川都留下了宝贵的文教种子,更重要的是还促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的诞生。“生员成才,拔十得八”,固然可喜,但魏了翁认为这并不是书院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他认为,学生学习不应该看重于考取功名利禄,而是首要考虑传播“先王之言,随事省察”,即以义理思想教授生徒。用今天的教育理念来解释,就是首重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这个教育理念,放在魏了翁所处的时代,极有远见卓识。
嘉定四年(1211年),南宋朝廷再度起用魏了翁。从嘉定三年春书院落成到次年冬离开书院赴任,魏了翁主持鹤山书院讲学一年半左右,后期为应对“负笈而至者,襁属不绝”的局面,魏了翁又主持了书院的扩建工程——即在原书院的规模之上,前后各增一堂,新建书院内侧之“立斋”,请永嘉叶适为之题铭。
二堂为书房,房左右为南北窗。堂的后面为阁楼,收藏公家、私人所刊行之书共十万卷,取《六经阁记》中文字称藏书楼为“尊经阁”;阁楼的背阴处辟一小园,凿池筑室,种草植树,为书院师生游息之地。站在园子的后面,凭高望远,一川秀丽风光,尽收眼底,又在园后筑一间亭子,可以在此仰观俯察日月星辰风霜雨露之变化、鸟兽草木之宜人,如此使人荡开襟怀,心旷神怡。鼎盛时的鹤山书院,藏书量超过了宋初的崇文院,是仅次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的全国著名书院,宋理宗赵昀甚至还赐御书“鹤山书院”匾额,以示激励。
嘉定十一年(1218年)魏了翁母亲病亡,他再度解官回乡,一面为其母守制,一面继续在鹤山书院教学授课。
此次再回蒲江,成为魏了翁人生中又一段重要的蒲江岁月。这期间,他在鹤山书院第二次进行讲学,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前后两个时期加起来,他在鹤山书院教学共有4年半的时间。
正是这4年半时间,使蒲江鹤山书院涌现了更多优秀的弟子,并促成了“鹤山学派”的形成。在魏了翁亲自教导的弟子中,有很多人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并成为当世有名且广有功绩的人物,如善于治理国家、官至丞相的游似,在学术科研方面成绩斐然的高斯得、税与权、吴泳,以及牺牲在抗蒙战场上的高稼等。
随着魏了翁母丧守制结束,他不得不重新进入南宋朝廷,开始了他并不太乐意的官场流转。鹤山书院的讲学也因为这个灵魂人物的离去,渐渐不振。明清时期,书院几经兴废,再难恢复鼎盛时期的风貌。这所显赫一时的书院,逐渐沉寂了下来。
一所书院的诞生与落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当回望教化圣地的前尘往事时,那段历史就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