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网站头条 > 正文

濯锦清风•看部门丨坚持人民立场担当作为,做实民政服务“最后一米”

发布时间:2022-04-19 23:04:32       来源:成都市纪委监委

\

4月19日,成都市纪委监委与市广播电视台推出“濯锦清风·看部门”融媒体直播活动,聚焦成都市民政局。

成都市民政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杨运江带队养老服务处、儿童福利处、社会救助处、社会组织管理处、社会事务处、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等相关负责人,与市纪委监委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市纪委监委第五纪检监察室有关同志走进直播间,以“坚持人民立场担当作为,做实民政服务‘最后一米’”为主题,谈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廉洁自律,阳光回应群众关注关切。

\

双抓:抓目标落实、抓民生惠民政策落地

\

“重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抓目标落实,民生惠民政策落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实事办得更好更实。”成都市民政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杨运江在直播活动一开始,围绕《成都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中的多项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的改革举措表示,通过重点推进智慧救助体系工程、养老服务提质工程、基层创新治理示范工程、未成年人保护关爱工程等10项工程,按照既定目标抓落地落实,做好民生保障。

\

“民政职能工作中的救助、养老、社会组织以及慈善基金管理等等,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并有大量资金投入。如何有效监管这些资金的管理使用?”成都市监委特约监察员代曦现场提问。

“目前涉及民政的惠民资金,都基本上实现了‘一卡通’发放,并通过数据比对核对,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发到群众手中。”成都市民政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杨运江回应说,通过派出工作组、督察组检查,与群众恳谈等形式,掌握资金是否落实到位,通过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审计,对实施项目做改进和完善。“对各项民政惠民资金,通过加强政治监督、制度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坚决守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救命钱。”

重点整治养老保险金管理不规范、贪占挪用等问题

积极顺应群众所思所盼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顺应群众所思所盼,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都市纪委监委第五纪检监察室郑贤路说,强化政治监督,将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摆在突出位置,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切实增强做好民政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

同时,强化重点领域监督,从严纠治群众身边“可视”“有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重点整治养老保险金管理不规范、贪占挪用以及对养老机构管理混乱、失管失查等问题。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从严查处问责,倒逼责任落实,为全市民政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

“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实靠前监督、日常监督,提高监督实效。”成都市纪委监委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综合处处长姚雪说,充分发挥“派”的优势和“驻”的权威,通过“点穴式”督查、“跟踪式”问效,注重发现薄弱环节、短板弱项,及时推动清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梗阻因素。通过约谈提醒、书面建议、联席会议等多种形式靠前监督,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纠偏正向,督促市民政局切实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抓紧抓实养老社保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整肃行业风气。

应救尽救、应保尽保

建立“政策找人”“资源找人”的基本救助服务体系

“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在不断压实自身责任上,主动发现找准关键环节、健全体系构建社会大救助格局,让民政服务这最后一米落实到位。”社会救助处副处长净玮表示。

\

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通过加强部门间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信息比对、入户调查、信函索证等多种手段,多方位多角度核准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让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纳入保障范围,落实困难主动发现机制。通过加强基层走访排查,确保救助及时到位。其中重点关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后存在返贫风险人员,把符合条件人员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做到应救尽救。健全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有效衔接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做到应保尽保。

“构建‘社会大救助’格局,努力实现救助全覆盖。”社会救助处副处长净玮说,以“救人+助人+社会参与”为理念,抓住社会救助体系中“主动发现机制、预警监测机制、快速处置服务机制”三大重要环节,根据特殊困难人群的具体情况,统筹协同救助政策、公益组织、社工、志愿者、慈善捐赠、社区治理等内部资源,把对应的政策和关心关爱服务落实到具体的困难群众身上,提供申请引导、事务代办、能力提升、心理慰藉、社会融入等关心关爱救助服务。

同时,通过建立起“政策找人”“资源找人”的基本救助服务体系,实现救助政策“兜住底”、关爱社工“兜准底”、公益慈善“兜好底”,展现民政部门从主动发现、政策到人、服务到人、帮扶到人、关心关爱全覆盖的救助服务格局。

在养老服务中补短板、强作为

解决为谁服务、服务什么、谁来提供服务的问题

“东部新区大屋沟村,全村一万多人中,60岁以上老人就超两千人,如何让老人得到更好照护?”东部新区大屋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曾科铨坦言,受村里场地环境等限制,目前助老服务可选择项目并不多,服务很难做到真正贴近老年人所需。

四川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赵登强提出类似的问题:群众有迫切的愿望,但专业人员缺失、经费保障不足等,让服务提升面临着现实困难。

\

“通过建立各层级制的养老服务清单,确定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养老服务处处长邓祥莉回应说,目前民政养老大部分项目,具体实施在各区(市)县,市级层面主要是确定服务项目,做好立项,同时监督指导各区(市)县做好购买社工服务的落实。“目前成都也正在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主要解决为谁服务、服务什么、谁来提供服务的问题。”

成都提出要实现每个街道及有条件的镇至少建设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目标,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一帆对此的看法是,不能只是为完成而完成,照搬一套模式进行到底,很可能会流于形式,效果打折。

“未来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不是单纯、单一的养老服务设施,它是一个枢纽型、综合型的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了过去的机构养、日间照料、助餐、医养等多种服务功能。”养老服务处处长邓祥莉回应说,成都从去年开始开展了一系列摸底调查,主要了解老年人关于医疗、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接下来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将会重点体现医养服务等功能,转型升级、赋能提升现行日间照料中心,注入更多医疗康养功能,让群众在身边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加快推进家庭照护床位的推广实施,把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类机构的服务带到老年人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