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在座各位虽然岗位有不同、年龄小有差异,但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当然,也有人说,青春并不是生命的一段时光,它是心灵上的一种状态,它跟丰润的面颊、殷红的嘴唇、柔滑的膝盖无关,它是一种沉静的意志、想象的能力、感情的活力,它更是生命之泉的新血液。在你们身上,能看到蓬勃的朝气、光明的未来。3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年轻干部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必须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并对年轻干部提出“五个自觉”要求,这是引导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
一、正心
欲事立,须是心立。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他一生也是这样践行的,这就是我们的榜样。
(一)正初心。为什么要正初心?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并不是所有人的初心都是正的,恰恰有的是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从政,有的抱着光宗耀祖的想法从政,有的迫于家庭压力而从政,也有人为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从政,等等。从查办案件的情况看,一些腐败分子也算是“坚守初心”,只不过坚守的是升官发财的“初心”。年轻人如果这样坚守初心,迟早要出大问题,而一人出问题就意味着一个或几个家庭的崩溃。立初心,就必须立一颗为公为民之心,初心正了,做人做事的目的、方向就不会偏,就会自然而然地去为百姓谋幸福、为党和国家谋发展,个人也终会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我们党也就能永葆先进纯洁、青春活力。
(二)修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要保证初心不蒙尘,就必须不断擦拭、浇灌、修正,重点就是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及时校正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的偏差,在学习、调研、工作中不断修炼党性、坚定信仰。共产党人信奉共产主义,是一个成年人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一时冲动或者家族传承,共产主义的追求是崇高的、美好的,是一种“止于至善”的境界,值得我们倾毕生之力去坚守、去奔赴。要修正初心,就必须经常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因为它不仅仅为我们提供“热”,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光”的指引和映照。
(三)守正念。正心除弊是一个修行修炼的过程,必定是艰难和枯燥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困难、挑战,必须能秉持。《少林寺》中有一个镜头就是给主角剃度,主持和尚问“尔今能持否”,问的就是能不能秉持、能不能坚守。宗教尚能如此,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我认为不是需要不需要建立、怎样建立的问题,而是如何坚守、如何“止于至善”的问题。身在党政机关,你的决策、言行,都会极大程度影响别人的生活,还有比这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工作吗?这不就是“公门好修行”的道理所在吗?马克思讲过一段话,“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对如何秉持初心提出了“四问”,即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希望大家经常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这样问问、想想,想清楚了、做到了,相信不论走到哪里、在何种岗位上,都能够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
二、力学
我们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习型政党。年轻干部肩负时代重任,必须把学习作为提高能力修养的根本途径,以学习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变化、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一)知学。黄宗羲讲,“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关于“学而优则仕”,我理解其中包含三重境界。第一是“学而优,则仕”,学习知识、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公务员队伍。第二是“学,而仕则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增强履职本领,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掌握主动权,变得更加优秀。第三是“仕而优,则学”,指的是努力工作、干出成绩,一定会得到群众和组织认可,但是不能停滞不前,仍然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将学习作为人生的基本配置、全程配置,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二)笃学。读什么样的书、学什么样的思想,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意趣、精神境界、价值追求。西汉刘向有言,“多闻善择焉,所以明智也。”学习有品质之分、品位之别,不能盲目乱学、泛泛而学。一要注重政治学习。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要深学细悟总书记对自身所在行业领域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不断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前进方向。二要注重业务学习。熟悉岗位业务只是最基本要求,要实现高质量履行职责、高效能落实任务,还必须以自身为圆心,学习掌握整个处室、整个单位、乃至整个行业系统的基本规则、职责权限、业务知识、文化传承等等。三要广泛学习。拓宽阅读领域和范围,学习历史、文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做一个有文化、有底蕴的干部。
(三)善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的方法是抓好学习的重要保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位领导曾以《读书要用心》为题,谈了“六个看”的学习体会:一看自己静下心来读书没有;二看自己读“回头书”没有;三看把自己摆进去没有;四看自己动手写了没有;五看自己开动脑筋了没有;六看自己有没有情怀。他讲,“读书要上心、用心,‘时时放心不下’才能把书读到心里去”“读书就是读心”“把书读好,领导者才能开动脑筋领而导之,‘伤透脑筋’形成正确决策”。古人还有利用各种碎片时间学习的故事,马上、枕上、厕上等等,我们现在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要精细化地用好时间、用足途径。通过手机阅读时,注意不要被各种各样的短视频或其他信息把注意力给带偏了、带走了。
三、担当
担当,既是一种品质、一种志向,也是一种美德。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对担当要旨的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年轻干部应当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一)常责己。“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只有明白自己的责任、准确定位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职尽责。一个人活在世上,有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岗位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而作为公职人员,责任天然比别人重,无论是公德,还是私德,都必须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中国古代就有自省、自谦、自牧、自讼这样的责己精神,自省就是要努力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忠乎?信乎?习乎?自谦就是时刻做到谦虚谨慎,身段放得越低,形象就越高大;自牧就是加强自我管理、自我要求;自讼就是经常来一场自己跟自己“打官司”的行动,也就是经常作自我批评,毛泽东当年就曾写过一篇名为《自讼》的日记。我们党提出自我革命,实际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又一典型范例。
(二)勤责实。梁启超在《呵旁观者文》中讲,“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明确责任之后,就要责实。当年,宋真宗御制石刻,留下告诫百官的“文臣七条”,即清心、奉公、修德、责实、明察、劝课、革弊。其中,责实就是“专求实效,勿竞虚誉”。责实是一种境界,而不是简单的求实或者务实。要言必责实,年轻干部基础好、起点高,万万不可坐而论道当“清谈客”,光说不练当“假把式”,必须言必行、行必果。要行必责实,淬炼“实”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亲力亲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功必责实,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不能因为枯燥就急于求成或者轻言放弃,也不能为了“成绩”就堆“盆景”、搞“形象工程”。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
(三)能担任。古话讲,“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改革发展走到今天,“低垂的果子”已经摘完,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非有“金刚钻”不可为。“金刚钻”从何而来?北宋欧阳修在《卖油翁》里讲,卖油翁之所以能将油从铜钱孔中注入,“无他,惟手熟尔”。庖丁解牛亦如此,他为什么能够做到19年来不换刀,还像刚刚从磨刀石上拿下来一样——新发于硎,就是因为他把解牛的过程当成了磨刀的过程。“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干部缺乏钻研本职工作的恒心和定力,有的稍遇挫折,就想换岗位、换环境;有的拈轻怕重、见异思迁,干这行想那行;有的做事不认真,当“差不多”先生。我们常讲“人定胜天”,这个“定”字不是一定的“定”,是安定的“定”,要牢记“尖屁股坐不热冷板凳”的道理,安定下来认真钻研,在本职岗位上高质高效完成每一项工作,最终能取得成功。有的人喜欢经常往领导面前跑,一是露个脸,二是“汇报一下思想”,其实是想换个岗位,最好是提拔,越是这样越定不下来,越干不成事。干事创业就要像卖油翁和庖丁那样,踏踏实实、久久为功,从重复性的工作中找到精益求精的路径,练就揽瓷器活的“金刚钻”。
四、吃苦
俗话讲,“咬得菜根,百事可成。”年轻干部要成长成才,唯有经得寒彻苦,才能迎来扑鼻香,必须练好吃苦的功夫,涵养吃苦的精神,修炼吃苦之道。
(一)不怕苦。不怕吃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在品格和革命本色,是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传家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大家都听过“半条皮带”的故事,红军长征时期,任弼时和警卫员将皮带切成若干段,放在锅里煮后用以充饥。虽然味道难闻、难以下咽,但他们却风趣地称之为“煮牛肉”。长征胜利后,吃剩下的半条皮带被保存下来,成为红军不畏艰险、笑对困难的历史见证。所谓的“苦”,其实很大程度都是心态造成的,不怕苦,虽苦犹甜,总会苦尽甘来;畏惧苦,一时安逸,终将苦上加苦。“苦”是对人意志品质的检验,年轻干部要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养成化苦为饴、以苦为师的精神品质,多经风雨、多见世面,在吃苦上吃补,在吃苦中吃香。
(二)吃得苦。《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不怕苦是前提,能吃苦、战胜苦是关键。有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对自己充满怜悯和爱护,最终就是玉不琢,不成器;还有的认为自己应该经世济民,做大事当大官成伟业,眼高手低、心浮气躁。在吃苦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总书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讲,他在梁家河7年,开荒、种地、铡草、挑粪、推土,苦活累活抢着干,从来不惜力,从来不“撒尖儿”,闯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其中,讲跳蚤关的部分让人印象深刻,书中说他被跳蚤咬得受不了,就往炕上撒石灰,结果被石灰灼伤。正是艰苦生活的历练,锤炼了总书记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就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年轻人在成长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很正常,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要沉得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相信经风历雨必见彩虹。
(三)找苦吃。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回信指出,“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自找苦吃”是一种勇敢的心态、努力的状态和奋斗的姿态。时代楷模黄文秀硕士毕业后从大城市回到家乡,为国家扶贫事业不懈奋斗,直至献出生命;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高钱胜,10余年奋战在青藏铁路养护一线,攻克了青藏铁路冻害养护整治难题……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伟事业。要主动走出“舒适区”,敢于挑急难险重的担子,敢于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岗位锻炼,在“自找苦吃”中壮筋骨、长才干,在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芳华、成就一番事业。
五、有戒
“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古人讲厚德载物,但同时也是厚“惑”载物,若不能控制诱惑,最终会招来祸害,成厚“祸”载物。奥地利著名剧作家和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曾言,“命运赠送的每一份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定了价格。”厚德与厚“祸”,转化只在一念之间。为人为政,要始终心存敬畏。
(一)敬畏自然。古人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在中国文化中,“天”是个无主概念,不具象化,但“天”是客观存在,始终在发挥作用的。诚然,大自然的神奇和精妙完全超乎我们的认知,万事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有如此之多,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都要求我们始终心存敬畏。比如,植物应该也是有意识的,风滚草是一种生长在沙漠戈壁中的植物,它在特别干旱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球状,顺着风滚动,滚到有水源的地方就停下,把根扎下去,获得新生。全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指纹相同的人。越钻研,不知道的越多,人类没有任何理由狂妄自大,要懂得如何顺势而为,应该怎么面对众生,怎么在内心找答案。越保持敬畏,有些事情也就越不敢去做。
(二)敬畏规则。规则是全社会顺畅协调、和谐运行的需要。近代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在翻译《论自由》时,并未简单直译,而是将其创造性地译为《群己权界论》。他在译序中说,所谓自由,就是弄清楚、处理好群体的权力边界和自己的权力边界。无视规则、爱走捷径,虽然能够一时提升个人效率,却会让社会运转的齿轮卡住。比如,马路上不讲通行规则,超车别车,结果堵成一团;择业就业不靠能力靠关系,造成选拔机制瘫痪。规则固然不能让每个人都走得最快,但能保证群体秩序的公平正义。规则也暗含一种自我保护意蕴。一个破坏规则的人会被依纪依法惩处,而一个遵守规则的人会被认可,获得相应奖励或晋升机会。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案件中发现,大量的腐败源于业务制度的漏洞,所以我们提出“完善业务制度就是反腐败”。大家一定要在业务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做文章,包括入口控制、终端控制、过程控制、环境控制、自动化控制等等,都是预防腐败的好办法。如果能精心设计和实施这些制度,那就是在为反腐倡廉建设作贡献。
(三)敬畏权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住权力关,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春秋时期的宋国元老、孔子的祖先正考父,在家庙的鼎上刻下“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铭文,每获一次任命,愈发谦逊,告诫后人敬畏权力、保持谦恭。权柄是带“刺”的,握得越紧,伤得越重,“自”字“大”了一点,就是“臭”。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越要保持一份敬畏权力、谦虚谨慎的心态。《荀子·正名》谈到,“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我们在为政行权的过程中,“以仁心说”就是要胸怀仁义之心、仁爱之心、仁厚之心,杜绝口大气粗;“以学心听”就是要虚心倾听,闻过则喜;“以公心辩”就要做到在公言公、在公为公、在公谋公,杜绝公器私用、以公肥私、以私害公。可以再加一心,即“以戒心修”,就是保持内心的敬畏和强大,努力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四)敬畏纪法。很多党员干部出大问题,起初都是从不守纪律规矩开始的。有的只重业务提升,对党规党纪一知半解;有的存在侥幸心理,想方设法钻空子,施展自以为高明的贪腐手段;有的选择性守纪律、讲规矩,认为“面上过得去就行”,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没有把纪律观念真正树起来,少了敬畏之心,长此以往,必然滑入违纪破法的深渊。纪律规矩其实就是履职行权的“道交条规”。大家知道,“道交条规”并不是只有交警才掌握,而是所有开车上路的人都必须熟知并遵守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纪律规矩就是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行权的“道交条规”,如果不清不楚,履职行权当然存在风险。有些干部错误地认为“法无禁止即可为”,觉得只要不违法犯罪就可以为所欲为,最终因违反纪律而受到纪律处分。有些干部很反感纪委谈话,但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同驾驶车辆闯红灯等,交警拦下来问两句,有什么不妥吗?今年全党将展开集中性纪律教育,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勤练内功,借助外力,内外兼修,树牢纪律意识,以此保障自己的政治人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段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愿大家都能有一个奋斗的、无憾的青春——“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在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4年3月14日 成纪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深入实施清廉蓉城建设“七大行动” 让社会群众切实“有感”
下一篇:《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