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力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
稳增长提信心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9497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向好因素累积增多。图为10月16日,在中集来福士山东烟台建造基地,多型海工装备和特种船舶在进行建造和测试。新华社发(唐克 摄)
近段时间,“增量政策”成为热词。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了5场发布会,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家部委的负责同志介绍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具体举措,持续释放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的重要信号。
什么是“增量政策”?和原来的存量政策相比,“增量政策”有什么不同?如何切实有效发挥政策效果?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增量”增的是政策的举措和力度,解决当前问题,为中国经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打基础
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在国新办召开的关于“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5个方面,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一揽子增量政策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打出的政策“组合拳”,既是为了解决当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是锚定现代化强国目标,为中国经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打基础。
“今年以来,我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际市场的波动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渠道对我国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大。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以整体眼光思考和应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表示,这次推出的政策围绕5个方面着力,大量具体举措既利当前、又利长远,体现了抓住重点、主动作为。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认为,一揽子增量政策是宏观层面的一次系统部署。“5个方面的‘组合拳’是有内在逻辑的,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是总体要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是主攻方向,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是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是破解最大风险,提振资本市场是抓预期的关键点。”
记者注意到,一系列政策举措在强调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基础上,始终紧扣“增量”。在董煜看来,增量就是给经济工作做加法,增的是政策的举措、力度,“有些是提出新的举措,有些是在原有举措上继续加力”。
具体来看,政策中不乏“加大力度”“提前下达”“加快推动”等表述,如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加快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等,都体现了增量政策中的“加法”。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减法”动作也值得关注,如降准降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消化存量商品房、对商品房严控建设增量,行政执法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避免或者减少对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等。
“‘加法’政策的意义在于拓展空间、增加机会,‘减法’政策的意义在于降低成本、减少约束。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都是为了改善预期,都是政策同向发力。”董煜说。
一揽子增量政策是系统化的有机整体,货币、财政、投资、消费等政策综合施策,改善社会预期
一揽子增量政策,是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早在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要“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力推出增量政策”;9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研究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实工作”。随后,各部门围绕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结合自身职责陆续推出各种有利于经济回升向好的政策。从谋定方向到研究部署再到系统落实,增量政策“组合拳”的整体脉络越来越清晰。
“总的框架是做一个总的部署、总的要求,具体由各个部门来落实。”董煜说。
吴萨认为,这次的增量政策在逆周期调节上是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政策,综合了货币、财政、投资、消费等政策,通过综合施策,整个经济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时能够企稳回升、回升向好。
以财政政策为例,在10月12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将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国庆节前已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下一步还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财政政策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政策工具。增量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与前期已经出台的金融政策、就业政策等政策协同发力。”吴萨表示。
在对具体政策进行分析时,吴萨说,比如,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的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这必然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使得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再比如,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和支持收购存量房,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等政策,必然有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防范系统性风险。此外,增强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提升重点群体的消费能力等政策,必然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些政策也将进一步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蓝佛安在发布会上强调,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关于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的表述,为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也将进一步支持经济企稳,这意味着明年的财政预算赤字率可能有较大突破。”
坚持问题导向,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健康发展的政策不会停、不会少
稳经济的关键是稳企业。放大政策组合效应的思路,在助企帮扶方面同样有所体现。10月14日关于“加大助企帮扶力度”的国新办发布会介绍了精准扶持不同经营主体发展、有力有效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对经营主体的要素保障、坚决维护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严格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等6方面政策,范围广泛且施策精准。记者注意到,这些政策的落地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发力。
比如,强化对经营主体的要素保障方面,金融监管总局将着力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市场监管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创新实施质量融资增信政策,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引进、融资对接、数字化赋能等一站式服务。
而在严格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方面,司法部将进一步加强涉企行政执法监督,大力整治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加强涉企执法诉求沟通机制建设,加大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办理力度,推动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依法行政;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快出台推行服务型执法具体举措,制定行政执法行为规范,更多运用提醒告诫、行政指导等柔性措施,科学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多位专家认为,坚持问题导向,是一揽子增量政策谋划制定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针对当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预期不稳、信心减弱等情况,相关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持续用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一揽子增量政策在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方面,再次强调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出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制度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潘颖豪说。
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被认为是提振民企信心的重要举措。“草案第一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等写入法律,并明确‘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这充分表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并将长期坚持的大政方针。”司法部副部长胡卫列说,这些内容成为法律制度后就具有了稳定性和刚性约束,必将为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既要综合施治、协同发力,也要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此前,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根据梳理,今年底将有部分税费支持、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到期。郑栅洁表示,相关部门将在研究评估基础上,加快明确政策是否延续实施,如延续实施,尽快明确延续实施的期限,“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健康发展的政策不会停、不会少”。
因地制宜挖掘政策潜力,把各项政策变成可操作、能落地的硬招实招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落细,特别是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市场信心将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将进一步夯实。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更有信心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10月8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在回答外媒记者关于“能否实现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说。
“事都是人干出来的,既不能盲目乐观,又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关键是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吴萨表示,这次加力推出增量政策,更好激发全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本身就是提高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大举措。随着政策的逐步实施落地,必然会更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有些政策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在10月17日国新办举行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有关部门出台了财税、金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取消或调减了限制性措施,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从市场反应看,很多城市、很多项目看房量、到访量明显上升,销售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房地产的主要指标明显好转。“我们判断,10月份的数据,会是一个积极乐观的结果。”倪虹说。
提振信心的同时,如何持续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政策红利,显得更加重要。吴萨建议,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稳经济政策再细化再落实,因地制宜挖掘政策潜力,把各项政策变成可操作、能落地的硬招实招,发挥好政策集成效应。
不少地方已行动起来,积极推出“地方版”增量政策。如云南出台的百日攻坚行动方案中,聚焦推动产业发展、强化重点地区重点企业支撑等部署了12个专项行动;四川印发的相关文件里,涵盖实施消费信贷财政贴息、实施消费新场景运营激励等多条措施;江苏省出台的“33条”政策,涉及200条具体举措,其中加大力度支持汽车、绿色家电等领域以旧换新,安排1.65亿元支持各地扩大文旅消费服务等14条政策专门用于扩大有效需求。
“关键环节还是要真抓实干,要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只说不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说。
还有更多的增量政策正在路上。此前的国新办发布会上,郑栅洁表示,将“及时研究新的增量政策,做好政策预研储备”。
“根据四季度经济运行的情况,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将对来年的经济工作作出部署。明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年,结合中长期发展需要,一大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还将上马。短期与中长期紧密结合,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而‘十五五’带来的‘增量’将是中国经济下一步走稳走好的重要支撑。”董煜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侯颗 左翰嫡)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