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濯锦廉壁 > 濯锦·贤德懿范 > 正文

濯锦·贤德懿范丨丁宝桢:报国恤民 清白传家

发布时间:2023-10-23 07:41:01       来源:成都市纪委监委

编者按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清廉蓉城”从2022年8月6日起推出专栏《濯锦·贤德懿范》,品读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成都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品德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笃定前行。今天推出第十九期。

\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代表性人物。他33岁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丁宝桢一生克己奉公、勤政为民、清正廉洁、不避艰险、勇于任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封疆大吏的典范,是一个功在当世、泽及后人的英雄人物。

不畏权贵,斩杀宠宦

丁宝桢在任上,做了许多老百姓拍手称快却令政坛朝野震动的大事。他在山东任巡抚时,慈禧太后宠监安德海,窜到山东境内胡作非为。丁宝桢不畏权势,敢做敢为,将权宦安德海斩首。《清史稿·丁宝桢传》记载:“(同治)八年,太监安德海私出山东,矫称采办御衣。宝桢奏闻,即饬属严拿,获之泰安,讯实具奏,得旨就地正法,并随从太监人役等,斩绞如律。”可见事实确是如此。

\

丁宝桢诛杀安德海

治理水患,深得民心

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决口。丁宝桢亲赴工地,指挥抢险。两个月的时间里,丁宝桢与役夫同甘共苦,堵住了决口。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河再次遭遇大决口,丁宝桢又一次挺身而出,军民同心,历时半年筑起了高十四尺、宽三十尺、厚百尺的障东堤。二百五十里的障东堤修好后,近百年来黄河此地不再决口,保证了方圆几百里的安全。

任四川总督后,丁宝桢奏请大修都江堰。采取“易笼为石”、疏淤除塞等办法,从1876年12月进行,到1877年3月竣工。这次都江堰大修,除重筑鱼嘴、深淘凤栖窝、整修飞沙堰外,还彻底整治外江河道。施工期间,丁宝桢冒着严寒,11次亲赴工地与民工一道同吃、同住,现场督查,极尽辛劳。大修都江堰后还剩下2000余两银子,丁宝桢命县令陆葆德修一座廊桥,取名“普济”,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南桥。

\

丁宝桢奏为都江堰复砌石为笼石,岁修工事毕。光绪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精简机构,裁夫马局

道咸以来,四川地方积弊重重,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丁宝桢肃吏治贪基本扭转了盛行四川的贪风劣习。而裁夫马局,却少有人知。

夫马局初设时,是因四川地处西部边陲,交通不便,特别是川北一带每年都有藏族喇嘛差使往来,属于特殊情况,故设此局,经费是按粮加派。然久而久之,夫马局便成为地方官们搜刮民财的渊薮,上行下效,各州县竞相设立。他们名为办差,实饱私囊,民怨沸腾。丁宝桢在整顿吏政中,第一个举措就是裁撤夫马局,拔除了这个病国害民的毒瘤。

报国爱民,清廉传家

丁氏家风主要体现在丁宝桢与子侄们的大量书信往来中,后人将其整理成《丁文诚公家信》,内容包括励志、修身、治家、爱民、报国等。在修身励志方面,以“端正初心”为前提。要求丁氏子孙勤耕苦读,做人要尊老爱幼,为官要清正廉洁,不辜负国家和族人的希望。在为官治家方面,以“爱民养民”为要务。丁宝桢为官治家,敢于担当,一切以老百姓利益为思考的出发点和行动的归宿,认为爱民养民是为官者报效国家的第一要务。在接人待物方面,以“廉洁奉公”为操守,认为个人品德一定要高尚,为官动机一定要纯正,要始终如一保持良好操守。

\

丁宝桢写给儿子的家书

(成都市档案馆、都江堰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