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濯锦廉壁 > 濯锦·贤德懿范 > 正文

濯锦·贤德懿范丨杨遇春:忠勇仁孝、爱国爱家的“杨忠武侯”

发布时间:2023-06-24 15:43:40       来源:成都市纪委监委

\

编者按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清廉蓉城”从2022年8月6日起推出专栏《濯锦·贤德懿范》,品读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成都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品德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笃定前行。今天推出第十五期。

少年从征,进不知退。

拍马横矛,善穿贼队。

参赞戎机,克城贼溃。

畀以封疆,无惭简在。

——道光皇帝御书杨遇春紫光阁画像赞

\

杨遇春(1760-1837),字时斋,四川崇庆(今崇州市)人,清朝中期的著名将领。六岁开始读书,十七岁因家道中落转而习武。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考中武举人,渐升为守备,从此南征北战,一生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作出巨大贡献。

忠谋武略 战功赫赫

杨遇春戎马一生,南征北战,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每遇军务,无不从伍驰驱,一生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未曾受毫发之伤,世称“福将”,每战必张黑旗,时称“杨家军”。

\

《杨忠武侯宣勤积庆图》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王国(今尼泊尔)封建主侵犯清朝西藏地区,攻进日喀则,破坏扎什伦布寺。次年,朝廷派福康安为统兵大臣,进行反击。杨遇春因随福康安出征有功,升任四川城守右营守备。

\

《平定回疆擒逆裔战图:沙布都尔庄之战》

1826年(道光六年),叛国者张格尔煽动南疆四城叛乱,道光皇帝下旨命杨遇春“以钦差大臣统陕甘兵五千赴哈密,会诸军进剿”,征讨张格尔叛军。杨遇春率3万清军全歼张格尔10余万叛军主力,清军顺利收复南疆全境,维护了祖国统一。道光八年,杨遇春由署理陕甘总督改任实授陕甘总督。张格尔伏诛后,朝廷命绘杨遇春肖像存于紫光阁。

杨遇春在陕甘总督任上十年,请免梨贡,裁减冗员,裁减军队,组织屯垦,改良马政,加强防务,合并机构以节浮费,为开发西北边疆尽心竭力,著有《武备制胜编》十三卷,影印本现藏于崇州市博物馆。

\

“娘娘岗”杨遇春祠堂遗址

1837年,杨遇春病逝于成都,终年77岁。后移葬崇州市“娘娘岗”祖茔。逝世后,道光皇帝追赠“太子太傅”衔,照兵部尚书赐恤,入祀贤良祠,谥号“忠武”,故后世又称为“杨忠武侯”。

操守廉洁 治家严整

“尔此时正在年力强壮之际,尽可操练本事,学习见识,万不可赋闲。即如带兵打仗,全在鼓励士卒,驾驭得宜,筹粮散饷,时时调济。赏罚公正,同受甘苦,方能收揽其心。对敌打仗时,旋探旋进,切不可大意。若能平日恤兵,兵亦知顾将,同心协力,自然所向无敌。

至打仗之法,务在迅速,不可迟疑,随机应变。我们为将领者,......必身先士卒,人人自尔奋勇直前,一鼓作气,断无不制胜之理。......我一生全不讲究此等术学,全靠心术专一,上可以对天,下可以对众。此系我生平得力之要法,未尝不屡战而屡胜也。

要尔领略,诸事谨慎而行,方可以仰报圣恩,并可以副我期望之苦心,尔亦不枉作将门之子也。尔其勉之,勿忽。”

——杨遇春《谕长子国佐家书》

在这封家信中,杨遇春叮嘱儿子杨国佐要趁年富力强时勤加操练,带兵打仗,务必赏罚公正,与士卒同甘共苦,临阵须身先士卒,则上下同心协力,自然所向无敌。这番父亲对儿子的嘱咐,是杨遇春在多年戎马生涯中总结出来的切身体会,丝毫不见骄矜之气。

\

《平定回疆擒逆裔战图:洋阿尔巴特之战》

杨遇春的次子杨国桢,以刑部侍郎出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府,赴任之前到固原探视父母,不料却吃了闭门羹。原来,他年少轻狂,在京城时与诸贵公子豪饮不羁,杨遇春耳闻国桢的荒唐行为,十分生气,不许他进家门。长子国佐再三为兄弟求情,杨遇春才召国桢到庭前,痛加责备:“吾起武举,上拔擢至此,恩遇无比,常恐老,不知所报,始吾期汝,云何而忘之也!”遂命人以杖责之。《崇庆县志·士女》记载:“国桢以刑部郎出守颖州,并予假省亲。国桢比至,门者以遇春命止。盖国桢年少倜傥,在京时以贵公子豪饮不羁,遇春怒之也,不许入。”

在杨门家风的熏陶下,这位被杖责过的杨国桢终成大器,后出任河南、山西两地的巡抚,最后被任命为闽浙总督,实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父子总督”“父子一品”。

戴孝出征 严束族人

1793年(嘉庆三年),杨遇春的父亲病殁,时战事在身,未能返家尽其孝道。又过六年,其母病殁,均因国事不得回乡守制,遂戴孝出征,战后方回乡丁忧。其深厚的家国情怀,激励和教育后人,无国便无家,国存则家存。

\

杨遇春宫保府

1806年(嘉庆十一年),杨遇春获准回乡为父母补行守墓百日。在此期间,他发现族中人良莠不齐、贫富相间,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便捐出一千两银子作为杨祠堂基金,带领族人制定出家规十条,刻成石碑立在祠堂中,其中三条如下:

其一:“族中如有大不孝、大不弟、悖伦为非者,凭族长以死论。”意思是,家族中如果有对老人不孝敬、对平辈不友善,违背纲常伦理、为非作歹者,可凭族长处于死罪。

其二:“族中生齿日繁,后世子弟必须概令自幼读书,长知礼义,庶成立之时,不致荡逸为非。今概以自嘉庆十二年为始,于祠堂内延请训课先生一位,族中子弟均须从学。攻读束修遇春每岁捐备,倘有溺愛子弟不肯送学之家,凭族长议罚,並重责其子弟。”意思是,家族人口不断增加,后代子弟必须从小读书,增加知识明辨是非,待长大成人后,才不至于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从嘉庆十二年起,在杨祠堂内请一位授课老师,杨氏家中的子弟都必须上学。私塾里的开支均由杨遇春每年捐赠,如果有溺爱孩子不肯送去学习的家庭,凭族长予以处罚,并重重责罚他的子弟。

体察民情 和睦乡邻

\

“杨遇春宫保府”暨崇州市博物馆

崇州民间有一说法:“宫保府的照壁——活的。”作为候爷府第,大门外当设一照壁作遮挡之物。当时南街仄逼,考虑到路人往来不便,宫保府便将照壁改作折迭屏封,遇有重大活动,抬到大门作为遮挡,平时则放置大厅内,使交通无阻,买卖如常。

杨遇春在成都南门外锦江南侧有一府邸,房舍构建一般,但有一练武场及偏西有一台亭较为特殊。亭建台上,可供眺望,杨遇春名之曰“望禾”,有自撰联云:“ 坐来觉有山林气,到此无忘弧矢心。”该联语表达杨遇春告老还乡后,仍具对群众生活的关心和不忘武备的忧患意识。

\

“存古学堂”纪念墙

此府邸后由其玄孙以“不分割,供共用”为条件,半捐半售与四川学政,1910年存古学堂创立以此为学舍,1921年,国学院迁入,存古并入国学院,故门前通道亦称国学巷。国学院合并于四川大学后,原址先后改为川大附中及济川中学,校门迁至小天竺街,即今之成都市第十六中学所在。

忠勇仁孝 万世流芳

\

清代连环画《杨忠武侯宣勤积庆图》

《杨忠武侯宣勤积庆图》是清代出刊的一本连环画册,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图绘杨遇春一生事迹,从少年从军,转战全国,到平定准格尔叛乱,直至予告还乡,晋爵封侯,充分反映出杨遇春作为“国家股肱心膂之臣”的历史地位。原图绘制于1830年(道光十年),1880年(光绪六年)增绘石印成册,由杨氏族人保存,存世极稀。

崇州市宫保府,曾为杨遇春的将军府,建于1833年(清道光十三年),是四川省现存的唯一清代高级官员府第,建筑从布局结构到形制艺术,都体现清代中后期高级官员府第的风格特征。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5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宫保府由南街迁移至大东街。整个宫保府修复后仍旧保持原貌,建筑为两进院落,整体风格为中西合璧式,馆内建有杨遇春宫保府陈列室。2014年12月,宫保府修建并升级为崇州市博物馆。

\

杨遇春宫保府陈列室

如今,宫保府外的风景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落成,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而府内却留住了历史,将杨遇春忠勇仁孝、爱国爱家、和善里邻、严于律己、德性纯粹的一生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