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濯锦廉壁 > 濯锦·贤德懿范 > 正文

濯锦·贤德懿范丨唐宗海:医人不如医医

发布时间:2023-06-11 12:22:27       来源:成都市纪委监委

\

编者按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清廉蓉城”从2022年8月6日起推出专栏《濯锦·贤德懿范》,品读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成都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品德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笃定前行。今天推出第十四期。

唐宗海(1846—1897年),字容川,今四川省彭州市人,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他先攻儒学,于光绪年间举进士,授礼部主事,中年嗜好医学,主张兼取众家之长,“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唐宗海不仅医术精良,而且医学著述颇丰,《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其主要代表著作。刘光第(“戊戌六君子”之一)称赞他“活人有奇术”,《清史稿》将他列名记述。

\

宁为良医,不为良相“医人不如医医”

唐宗海幼年时期,家道逐渐贫衰,母亲替乡邻做针线活,供他就学,后因避兵乱,他在广汉县向李本生老师学习古文,一年之后,他又去新都拜王利堂为师,刻苦攻读理学。唐宗海聪敏好学,学业进步很快,同治元年(1862年),年方16岁的唐宗海,考取秀才,同治七年,他涉猎医学,深感书海茫茫,汗牛充栋,可惜没有提纲挈领、方便行医之作。于是遍读前贤之医书,进行归纳整理。

唐宗海16岁考取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见能》。同治12年,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

\

《血证论》

而后,唐宗海寓居上海,常与浙江陆润庠(同治年间状元)对医学理论和医案进行讨论,来往书信达200余封。当时西学东渐,唐宗海认识到中西医各有长短,极力主张汇通中西医学。他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的知识,撰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初名《中西医判》)二卷,该书是“中西汇通”的先驱之作。

\

《六经方证中西通解》

唐宗海医学著作颇多,他著书立学的宗旨是“医人不如医医”,因医生终其一生,医人有限,而“医医”,则使医者心明晴亮,不致据错误之医书、医论而误诊、误医,使更多的人及时得到救治。因此他所著之书多适用于临床。他的医著行销海内外,医名远播印度和东南亚等地。

一位在越南做官的华裔陶亨通,慕其医名,曾于民国初年邮赠12匣名贵的越桂及阖家照片,以示结好之愿。因路途不畅等诸多因素,12年之后,才由其子唐镜明收到。此时,离唐宗海病亡已20余年。

\

医者仁心,情怀桑梓“美德传遍乡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唐宗海深谙此理。唐宗海一生不幸,其父、妻、母先后死于疾病,父亲和妻子更是壮年谢世,激发了他治病救人的决心。当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时,许多人到他门下学习,唐宗海筑室授徒,倾囊相授,学生常常有数十人!

1885年,唐宗海中了举人,乡邻有人生病求助于他,有些病得很厉害,半夜过来敲门,唐宗海披上衣服就去诊病,从不说累,而且不收酬劳。他稍有积蓄,都接济族亲邻里。

不仅如此,唐宗海还在家乡创办“农桑会”,并租地约60亩,以兴农植桑。彭州的肖家桑园、广汉的杨家桑园都是他资助的,至今尚为乡人称颂。

\

《彭县志》

唐宗海一生清贫,治病救人,接济乡邻,散尽家财。他高瞻远瞩,摒弃疆域局限,主张中西医结合,撰写大量医学文章,将他的真知灼见留给后世。他的“孝”“廉”“仁”“善”使之成为明清两代四川唯一在正史上有传的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