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濯锦廉壁 > 濯锦·贤德懿范 > 正文

濯锦·贤德懿范丨常璩:他,中国地方志始祖

发布时间:2023-04-16 20:11:35       来源:成都市纪委监委

\

编者按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清廉蓉城”从2022年8月6日起推出专栏《濯锦·贤德懿范》,品读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成都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品德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笃定前行。一起来看第十一期。

他是中国地方志鼻祖、中国地方志完整体例创始人。

乱世中,他写出中国第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

他纠正了人们对古代四川的偏见,打造了四川“最早的历史文化名片”。

\

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县(今成都崇州市)人,东晋史学家、地理学家。

常璩晚年所著《华阳国志》,全书共十二卷,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著作,是寻根古巴蜀文明,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最详实、最全面的一部史料巨著。

\

《华阳国志》

西晋末年,常璩出生于蜀郡江原。江原常氏为蜀中大族,仕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深厚,常璩幼承家学,广读典籍,学识渊博,集“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和爱国爱民的情怀于一身,从小立下撰写益、梁、宁三州史著的宏愿。

常璩一生主要生活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成汉的蜀,一个是东晋的建康(今南京)。

步入仕途 几任吏官频累学识

公元306年,李雄称帝,国号为成,建立成汉政权,为与东晋抗衡,极力网罗蜀地世家贵族,以稳定局势。常璩因其家族声望以及自己不凡的学识,进入成汉朝廷,作了一名史官。此时,蜀地清平安宁,年成丰收,赋税微薄。常璩正值壮年,在安定生活中,得以大量阅读先世遗留下来的书籍,文学渊博。

公元333年,李雄派遣李寿夺取宁州,招还流民。蜀人在交趾、南中、荆湘避乱的,都陆续返还蜀地。此时常璩已四十岁,刚回归蜀地的族人都来依附他。常璩谦虚勤勉,借机向归还流民询问流离他乡时的地理状况与所经历的事,记载、撰述丰富。

李期、李寿在位时,常璩为史官,期间撰写《蜀汉书》。李势继位后,常璩更受器重,升任散骑常侍,常侍从皇帝,所以能自由出入宫廷。同时掌理文书,传达诏令。

流落江南 潜心撰写史学巨著

公元347年,东晋桓温率军伐蜀,兵至成都。战火给蜀地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常璩心忧如焚,再三思量后,他与中书监王嘏一道劝李势降晋。最终,李势在迫不得已的情势下,接受了建议,巴蜀由此归晋,成汉也因此而亡。常璩此举,实为避兵火延绵,灾难扩大,救民于水火。

李势降晋后,常璩因功被桓温任命为参军,并随李势入东晋居住于都城建康。常璩论家世出身豪族,论才学著作等身,他原以为到了建康后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然而一切都出乎他的意外。

当时的东晋,对门第家世更为看重。由于北方世家把控朝政,而常璩等人是中原流落到江南的王朝,因此地位要低于北方世家。巴蜀地区,则被视为蛮荒之地,巴蜀之人,则被认为是冥顽不化。加之常璩又被诬陷参与反晋,被贬为庶民,生活无着落。但他不屈不挠,矢志不移,最终以毕生之力写出开一代风尚且名垂不朽的《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资料丰富,取材广泛,引据于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谯周、习凿齿、王隐、虞预、干宝等人的作品,内容丰富且简明扼要,对于古代史料,能批判吸收,而非一味盲从滥用。

此其于地方史中开创造之局,亦如正史之有《史记》。

——历史学家任乃强

书成之后,即备受重视,被世人广泛传抄,流行南北。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曾大量采取其文,后来崔鸿的《十六国春秋》、郦道元的《水经注》、唐初编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凡涉及西南史地者,亦无不尽量吸收《华阳国志》的成果。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历代书志均加着录。

永久追忆 方志始祖亘古及今

\

 崇州市“常璩广场”

如今,在崇州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上,有一座宽阔的广场,苍翠的树荫下,常璩铜像一手握笔,一手握《华阳国志》,蹙额凝思,秉笔直书。这座广场是为纪念常璩而建,因此被命名为“常璩广场”。

\

崇州市“华阳国志馆”常璩雕像

在崇州市街子古镇最繁华的江城街尽头,就是气势宏大、风格清雅的“华阳国志馆”。展馆运用多种展陈方式,重现《华阳国志》中古蜀人的风流雅韵,古蜀地的山川风貌、历史风情,亦展现了常璩的一生图景。

“如鉴如衡千秋笔,求真求是百代师。”这是常璩及其《华阳国志》,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