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清廉蓉城”从2022年8月6日起推出专栏《濯锦·贤德懿范》,品读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成都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品德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笃定前行。今天推出第十期。
成都武侯祠内邓芝塑像
邓芝(178年-251年),字伯苗,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重臣。邓芝早年官途坎坷,曾为一名看守粮仓的“郫城府邸阁督”,也就是仓库保管员,始终未被赏识重用。刘备巡行到郫县,与邓芝交谈后,对他的才识大为惊异,便提拔邓芝为郫县县令,很快又升其为广汉郡太守。邓芝在所任岗位上,清廉严明有政绩,被召入朝中任尚书。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邓芝升任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不久督领江州。公元243年(蜀汉延熙六年),升车骑将军,后授假节,为蜀汉政权镇守东大门,直至去世。邓芝不仅外交才能卓著,同时他为官清正廉洁,虽贵为蜀汉重臣,但清贫传家,实属廉洁典范。
智勇双全 出使东吴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夷陵之战爆发,蜀吴联盟遭到严峻冲击,两国关系降至冰点。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刘备于永安病逝,幼帝登基,南中叛乱。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诸葛亮与诸臣讨论局势得不出结论,邓芝提议先与东吴联合,结为唇齿关系,合力抵御曹魏,并主动接受了出使的任务。
刚到吴国,为试探蜀汉实力,获得谈判优势地位,孙权并未立即接见邓芝。邓芝便上表求见孙权道:“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孙权感觉邓芝不卑不亢,并非凡夫俗子,便决定接见。孙权表明蜀国实力衰微,有存亡之忧。面对孙权的轻视,邓芝从吴国利益出发,点明吴蜀结盟对吴国的好处,客观冷静地分析魏蜀吴三国间犬牙交错的战略态势,以诚心打动孙权,蜀汉与东吴重申盟好。邓芝出使东吴,成功化解了蜀吴的矛盾,用不卑不亢的姿态让孙权感受到蜀国依旧是人才济济,也逐渐消退了吞掉蜀国的野心。
“丁厷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后来,孙权在给诸葛亮的信中给予邓芝高度的评价。邓芝由此成为蜀汉杰出外交家,他与孙权保持了将近30年的友谊。
文臣廊
廉洁奉公 父廉子清
邓芝为儒士,同时善武,一直秉承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做法,尤其对于公私两方面,界限分明。公元243年,邓芝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又率领军队平定涪陵叛乱,在这期间邓芝过家门而不入,甚至忘记了家中妻儿的来信。
“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陈寿在《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赞扬邓芝为将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奖惩有度,善待士兵。虽贵为大将军,邓芝却不曾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财,依旧是艰苦朴素、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奉公职守,一心为了蜀汉鞠躬尽瘁。他还将家中财物赏赐给手下,自己则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在邓芝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妻儿都不免受到饥寒。
武将廊
优良家风的浸染,总是潜移默化,寓于寻常言行之间。邓芝的儿子邓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为人清正廉明,淡泊明志,最为人称道的是邓良为了侍奉年迈的母亲甘愿放弃仕途。据史书记载,公元264年,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任命邓良担任其他州郡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为官尽孝的抉择中,邓良不愿远任,只求对年迈的母亲尽孝道,于是决定辞官还家。司马炎被他的孝心打动,只好任命他担任广汉太守,邓良最后卒于任上。
身后纪念 坚贞简亮
陈寿用简单的八个字“坚贞简亮,临官忘家”高度评价邓芝志向坚定、为官清正、公而忘私的一生。但陈寿也用“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的评语指出邓芝性格刚烈,从不掩藏自己的情绪,导致没有人愿意和他有过多的来往。
邓芝性格上的孤傲、刚烈,虽然让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一定的欠缺,但也塑造了他坚毅的品性。一旦邓芝认定的事情和原则,他便会毫无保留、不打折扣地做下去。宽待下属是这样,严格管理家人亦是这样,不谋利、不恋权,心中无私才能坦坦荡荡,做起事来才不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故而,孙权才会欣赏邓芝,认为弥合吴蜀两国裂痕的使者只能是他。
穿越岁月的烟云,走进历史的深处,回望邓芝,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发现高洁的人格力量。邓芝没有把财产传给儿子,甚至还让儿子有饥寒之虞,但正是这样的锻炼和要求,其子才与邓芝一样为官清正。这正是古代家风育廉的生动体现,也启示今人思索该留下什么样的财富给后人。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