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濯锦廉壁 > 濯锦·贤德懿范 > 正文

濯锦•贤德懿范丨文翁:成都人都知道的“校长”,他还有另一个身份

发布时间:2022-09-25 11:24:52       来源:成都市纪委监委

\

编者按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清廉蓉城”持续推出专栏《濯锦·贤德懿范》,品读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成都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品德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笃定前行。

文翁(公元前187年—前110年),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守,清正仁爱、举贤兴教、励精图治,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深受蜀地民众拥戴,后世尊称他为“文翁”。在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其人格魅力光照千秋,丰功伟绩恩泽万代,2020年6月入选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

\

文翁像

文翁广为人知的功绩是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办学校——文翁石室(今成都石室中学前身),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官办学校校长”,开启蜀地教化风尚。在彭州关口的文翁祠,8根清光绪年间留存至今的石柱上,以楹联铭刻着对文翁功绩的赞颂。

纪念文翁的祠堂,为何会建在距石室中学几十公里外的彭州?一起来追忆这段历史,传承和弘扬先贤传统美德。

\

文翁祠

【治水篇】水利穿湔,泽被天府大地

文翁任蜀郡守之初,常步于大街小巷以察民情。有一天,他看到成都街头很多灾民,上前打听后得知繁县和湔氐县因湔江断流出现旱涝灾情,繁县良田裂缝寸余,湔氐一片汪洋。文翁实地考察灾情,驻足于天彭门,只见皂角岩垮塌,岩石压断湔江河床,致使断流成灾,上游水淹良田,下游久旱无收。如此严重的灾情,文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文翁回到郡府,召集州官议事,当务之急便是打通皂角岩,疏浚河流,以排上游水患,解下游旱情。同时,文翁上书朝廷争取治水资金,广纳地方绅士募集救灾钱款,并下令严查借机贪污、中饱私囊之举,一经发现就地立斩不赦。

\

文翁治水图

文翁治水甚得民心,其清廉之举更受万民钦佩。大家纷纷不遗余力打通皂角岩,分湔江为九条河,使江水按水经方向畅通流泄,形成了平坝地区自流灌溉体系。随后,文翁引导民众根据自己总结的岁修八字诀“壅江作堋,分水别流”长久治水。从此,繁县(今彭州)区域内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膏腴之地。当地人民感恩戴德,在天彭门西侧修建了文翁祠,岁岁修河、岁岁祭祀。

【治学篇】“有教无类”,地方公学第一人

古蜀文明璀璨辉煌,但在秦灭巴蜀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裂。文翁到蜀地后,发现湔江流域及边远蜀地民风蛮夷落后、百姓缺少教养,时而大打出手甚至闹出命案,便决定对蜀地施以教导感化政策予以改造。

\

文翁石室

于是,文翁在成都大兴教育,创办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政府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实行“有教无类”的招生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最早由孔子提出和实践,但孔子创办的是私学,文翁则率先在官学中实践了这一伟大思想。为了保证所招学生质量,文翁常带领一班人到基层访求察选,有时还亲自出题当面考试,严把入学关。在学习内容上,主要学习儒家道家典籍和律令;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用结合,尤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文翁重教兴学,利在当时,功在千秋。到汉武帝时,开始全面推行文翁的办学经验,全国各地兴办官学,出现“学校如林”的繁荣局面。班固《汉书·循吏传》赞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

文翁石室白马中学

2009年3月,成都市教育局决定由成都石室中学赴地震极重灾区彭州领办成都石室白马中学。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文翁再次与彭州结缘,文翁精神再次惠泽彭州大地,被一代代莘莘学子薪火相传。

【治吏篇】选贤与能,为官励精图治

文翁还被称为“汉代循吏第一人”,所谓循吏,即“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的官员,文翁为官清正仁爱、举贤兴教、励精图治,使蜀地“大化”,政绩政声闻名天下,这就是班固《汉书》将其列为《循吏传》第一人的原因。

\

为提高基层官员的素质,强化官员们的执政和办事能力,文翁不惜减少太守府行政开支和私人用度,选派八名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到京城长安学习,并亲自告诫勉励。学生学成后回到四川,择优考察提拔为高级官员。其中由文翁挑选培养的张叔,汉武帝时官至侍中、扬州刺史。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蜀郡的行政水平,文翁率先在官学学生中培育选拔人才,以成绩优异、能力突出者充任郡县官吏,次者担任掌管教化的乡官,此举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

文翁德高望重,造就了耕读传家的社会风尚,士人膺服他的教化,农人敬畏他的神明,“文翁化蜀”的深远影响仍然绵绵不绝。在其故乡安徽舒城,仍保留着他的纪念地;在其奉献后半生的四川,更是受百姓深切怀念。其首创的郡学原址,文脉逶迤至今,海内名校石室中学仍然盛誉远扬;而在彭州市关口,依然矗立着世代受惠感恩民众为之建造的“文翁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