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濯锦廉壁 > 濯锦·贤德懿范 > 正文

从“草鞋知县”到“草鞋知事”——两代灌县县长的廉政故事

发布时间:2022-08-28 00:21:37       来源:成都市纪委监委

\

编者按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清廉蓉城”持续推出专栏《濯锦·贤德懿范》,品读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成都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品德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笃定前行。

“三遗之城”都江堰有着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廉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同样根植于这片热土。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这短短三十年间,曾经就有两位以清廉著名的县官在此就任。他们分别是清朝末年的“草鞋知县”王瑚和民国初年的“草鞋知事”盛一晋。他们的故事不止为当时的百姓所称颂,也成为了都江堰廉政文化的一部分。

\

《职官表》中的王、盛二人(图片来源于民国《灌县志》)

以“半点贪污”为大恶的王瑚

王瑚,字铁珊,光绪二十六年任灌县知县。时年三十五岁的他刚刚到任,就以南宋真德秀《西山政训》中“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一句自勉。纵观王瑚在灌县乃至其后数十年的为官生涯,这一警句始终铭于其心,践于其行。

\

民国二十年灌县地情一览(图片来源于民国《灌县志》)

此时距离他进士及第、外派为官不过四年。却已经在此前任职的庆符收获了“使君廉介胜刘宠,不向人民选一钱”的官声。这句由庆符百姓所赠的诗句,与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写下的“刘宠犹憎受一钱”有异曲同工之妙。小事小节丝毫不放松,更能体现出王瑚品质的高洁和坚守。他调往灌县时,庆符人民极其不舍,甚至为他立起了长生禄位碑。

在灌县,王瑚依然秉持着廉洁奉公的为政准则。民国《灌县志》称其“清廉勤俭,专务以德化民”,不施行严刑峻法,也能让灌县民风井然。正如《宋史》所言,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他的廉洁奉公必然也为此时灌县的稳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直到民国年间,“王草鞋”的故事依然为灌县百姓所津津乐道。

灌县知县任上的王瑚同样以勤政爱民而闻名。盛夏,安澜桥两岸的河堤损毁,他亲自来到河边挽着绳子,顶着酷暑也不差人打伞,颇有先贤百里奚“劳不坐乘,暑不张盖”的遗风。更让灌县人民感动的则是他在崇义场教案中屡次为民抗争,面对咄咄逼人、索要赔偿的法国教士和想要息事宁人、不愿为民做主的上级官员,王瑚据理力争,提出“罪在官,不在民”,不愿让百姓白白承担损失,如果真要赔偿,那么就以自己的官位相抵吧。不久,一纸调令将得罪了洋人的王瑚从灌县调往绵竹,百姓苦苦哀求却无济于事,王瑚也由此弃官而去。

\

地方志中关于王瑚的记载(图片来源于民国《灌县志》)

一年后王瑚被起复,应邀再次入川,逐渐成为民国初期的政坛上著名的“循吏”,官至江苏省长。但他始终以廉立身,许多王瑚任职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如何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记载。他身后留下的最值钱的遗产,不过是近千本藏书。他的学生冯玉祥将他誉为“中国第一清官”,藏书也由冯玉祥将军整理并以此建成了铁珊图书馆。虽然这些藏书因战火大多散佚,但他的精神却足以传承百年。今天的定州中山公园,王瑚本人的石雕正在历史名人典故景区,与其他九位定州名人的雕像一起,欣赏着祖国的山河稳固,国泰民安。

\

定州中山公园的王瑚雕像

以“穷县长”为荣誉的盛一晋

民国七年,在王瑚离开的十几年后,灌县迎来了又一位清廉之士。随滇军入川的江西人氏盛一晋,带着资中人民“英雄气魄将军略,佛子心肠宰相才”的真切爱戴,从资中调往灌县任知事一职。上任伊始,盛一晋就穿着草鞋布衣在灌县巡视,灌县境内,无论是摩肩擦踵的主街干道,还是人迹罕至的偏乡僻壤,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91年四川省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撰的《灌县志》和都江堰本地关于盛一晋的民间传说都有这样一件轶事。一次,他派差役巡视虹口,因山势险峻,难以攀登,差役仅是在外逗留,并未进山,等面见盛知事时,就以巡视到了山王庙搪塞,企图蒙混过关。

\

“高峰峻削,如凤冲云汉”的山王顶(图片来源于民国《灌县志》)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盛一晋竟追问:“山王爷是用哪只手拿的开山斧?”差役支支吾吾地回答说是右手。盛一晋便知道他在说谎,命他进山再看。差役自知躲不过,只得上山去看,到了山王庙,山王爷果然是左手持斧。灌县众差役从此便知,对于这位县长所交办的事项,决不能敷衍了事。盛一晋对灌县了解之细致由此也可见一斑,完全担得起县志对其“发奸擿伏,人不能欺”的评价。

百年之后的今日,虹口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勤勉尽职的盛知事。2017年,“西部第一漂”虹口漂流的开漂仪式上,就有演员扮演盛一晋知事率队巡视。他在灌县的廉政故事,也在百姓口中代代相传。

民国《灌县志》的编纂者在故实纪卷首写道:为政之道,不外安民,致政以文,而戡乱以武。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治理县邑都是这个道理。如果说王瑚在灌县的功绩更倾向于前者,那么民国初年政局混乱,常有纷争,武将出身的盛一晋,对匪患治理则更有心得。他经常亲自率队追踪盗匪,仅根据神色就能将匪徒从一大群人中辨认出来,因此在他任上灌县的匪患得到了有效的遏止。灌县百姓感其恪尽职守、约己爱民,在灌县为他建了一座勤政坊。

\

地方志中关于盛一晋的记载(图片来源于民国《灌县志》)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滇军和川军的矛盾激化,滇军出身的盛一晋为川军所困,只得辗转到成都向时任四川高等学校校长的清末状元骆成骧求助。

\

民国五年至十四年川军与滇军在灌县争端始末(图片来源于民国《灌县志》)

其中还有一段逸事,据《资中县志》记载:盛知事穿着草鞋布衣来到骆府,向骆校长递了名帖。骆成骧笑着说:“你真是一个穷县长。”盛一晋回道:“你还不是一个穷状元。”两人大笑,颇有惺惺相惜之感。“穷县长”对于盛一晋而言,与其说是奚落,不如说是赞誉。他历任资中、灌县两个富庶县邑的一县之长,依然身无长物,两袖清风,在民初乱世竟能清廉如此,确实值得他引以为傲。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两位县长虽均已离世近百年,但无论是矗立在王瑚家乡的石雕,还是都江堰虹口漂流开漂仪式上带领差役巡视白沙河的“盛一晋”,无不证明“清官”在人民群众心中永远保持着鲜活的形象。《明史·夏原吉传》有言:君子不以冥冥堕行。王瑚、盛一晋等廉洁的官员,即使身处近现代官场的茫茫黑夜之中,也不曾随波逐流、将自己的清誉毁弃。他们将“廉洁”二字贯彻于自己的整个政治生命,也把廉洁文化留在了他们曾经的治所都江堰,供后来者认真学习,汲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