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清廉蓉城”推出专栏《濯锦·贤德懿范》,品读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成都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品德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笃定前行。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诵读脍炙人口的诗词,李白,杜甫,陆游等诗人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智慧、忠诚、廉洁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蜀汉丞相,他高瞻远瞩、勤政务实、励精图治,清正廉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其功业建树和人格道德,无疑为三国时期第一人。他不仅是公认的一代贤相,而且是公认的一代廉相。
成都武侯祠最初是刘备的陵和庙,其庙称为“汉昭烈庙”。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又在其庙旁修建了武侯祠。武侯祠在昭烈庙之后,大门横额上书“汉昭烈庙”。千百年来,世人对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十分崇敬,还把这里叫做“武侯祠”。
诸葛亮不是四川人,但他的一生与四川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公元207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隆中对》时他便分析说:“益州(包含今四川、重庆、云南等地)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从那时起四川一带便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诸葛亮正殿中有一副楹联,被推为武侯祠诸联之冠,深得游人喜爱,名扬遐迩。这副对联是公元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赵藩撰书的,联文是: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一副“攻心联”,既是诸葛亮一生兴汉治蜀经验的集中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成就他千秋功业的重要原因。
他27岁登上政治舞台,提出《隆中对》,表现出卓绝见识。其后在辅政治蜀的二十一年中,日理万机,出将入相,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的才能,以及取得的成效,为世人所公认和称道。以“和抚”方针南征,以“攻心”之策收服孟获,这符合南中各族和睦相处的愿望,在客观上促进了南中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为结束分裂、“兴复汉室”、一统天下,五次率军北伐。他治蜀的一系列措施,给巴蜀地区带来了安定繁荣,符合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安居乐业的愿望,对历史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初到益州(今四川一带),这里法纪废弛、秩序混乱,面对如此不堪的局面,工作责任心极强的诸葛亮立即开始“从严治蜀”的主张。他精简官职、制定法令、科教严明,有力打击了豪族势力和违法乱纪分子的嚣张气焰。
严,即意味着“严厉,严格”,那么法令必不可少。为推崇“从严治蜀”的主张,诸葛亮终日苦心钻研,反复研读古代典籍,付出极大的心血,最终制定出《蜀科》《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各项科条律令数十则,然而废除不合时宜的制度从而推陈出新,必然会产生争执。诸葛亮深知治理国家的要领,因此他坚持“威之以法”,从严治蜀,坚持虽仇必赏,虽亲必罚,整顿史治,使得蜀汉社会安定,因此也出现了先汉、后汉截然不同的局面。
诸葛亮治蜀期间,不仅制定了大量科条律令,定下了大力发展军屯、水利、织锦、冶铁等政策,还身体力行,大到军国大事,小至校对文书、检查账目、处罚士兵等琐碎之事,他都事必躬亲,并在《后出师表》中发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政誓言。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临终上奏的遗表中自报家产:“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诸葛亮执政数十年,清正廉明,是中国历史上“财产申报”第一人。诸葛亮的以身作则,众多官员的效法追随,造就了一个廉政时代,使蜀汉成为三国时期治理得最好、官员作风最端正的政权。
诸葛亮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蜀汉官员耳濡目染,以德行高尚为美,因此也涌现出了蒋琬、董允、费祎等诸多蜀国贤臣,他们助推蜀汉前、中期政治清明、廉风蔚然。经过这样的“法治革新”运动,蜀汉境内法令规范严整、奖赏处罚讲求信用,老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强不欺弱,一派政治清明的景象。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