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品读人物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不仅勇敌万人,更备受后人赞颂推崇。《濯锦·贤德懿范》第二十八期带来关羽追随刘备、谢绝曹操、刮骨疗毒的故事,感受一代武圣的忠义无双。
(成都武侯祠举办的关公主题展)
关羽(?—219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早期跟随刘备转战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之后回归刘备,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后,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发动襄阳战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令曹操一度考虑迁都避战。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作为一代名将,关羽不仅勇敌万人,更以其忠义精神备受赞誉。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关羽这样得到官民共同推崇、代代颂扬的人物并不多见。回望关羽的一生,忠义成为他身上最夺目的品性,后人更是将他作为忠的化身和表率来纪念。
追随刘备 忠义无双
关羽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这种兄弟之情伴随关羽一生,经受住各种风雨考验,成为探究关羽忠义精神的起点。从当时的历史情形来看,刘备虽自称中山靖王刘胜后人,但家道中落,年少时与母亲靠贩草鞋织芦席为生,后在富商资助之下才得以招募人马,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大潮中并不显眼。
关羽却选择在这个时候就追随刘备,可见关羽不是为利益而来,也不是奔着权势而去,而是被刘备振兴汉室的理想和家国天下的情怀所折服,这使关羽抛弃了其他可以追随的对象,坚定选择了实力偏弱的刘备。刘备能够接受关羽,也从侧面证明关羽并非等闲之辈,两人的结合是志向相投、情义交加的结果。关羽在追随刘备后,对自己的选择不朝秦暮楚,对自己坚定的方向痴心不改,对各种诱惑练就“铜墙铁壁”,从一而终,不因刘备实力强弱大小而改变初衷,直至战死。
关羽这种绝对忠诚、不离不弃、择义舍利的初心,经受住了各种风雨考验,也成为人们敬仰关羽的关键因素,现在成都武侯区衣冠庙的地名,传说就是后人为关羽建墓庙而留下来的。随着岁月的推移,后人在评价关羽时愈发关注其身上的忠义精神,历朝历代的君主也将关羽作为忠君爱国的象征多加封赏,成就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地位。
(关羽偏殿上方牌匾)
谢绝曹操 义薄云天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徐州,刘备逃去投奔袁绍,关羽兵败降曹。曹操并未因关羽是败军之将而看轻他,而是拜其为偏将军,以厚礼优待之。虽然深受厚恩,但关羽一心想着回到刘备身边。“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用这样的文字记载了关羽谢绝曹操拉拢,一心追随刘备的忠义情怀。
回想当时,曹操势大,贵为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强马壮;刘备力薄,寄人篱下,尚无尺寸之地,更何况曹操对关羽恩遇有加,投奔曹操不失为一条更好的出路。但关羽并未因眼前的功名利禄而变节,一直坚定地履行着自己对刘备的承诺。关羽被俘后受到曹操优待,虽然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但并未趁机溜走,而是通过立战功的方式予以回报,然后再呈书告辞。
利益诱惑无处不在,多重选择考验本心。在平常环境下不忘初心较为容易,但在困顿受挫之时、功利诱惑之际仍能坚守初心,则显得难能可贵。从关羽一系列举动来看,他既表现出对刘备的忠诚,亦表现出对曹操的感激,大有武士甚是国士的风范。后来,关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不断赋予神性,反映出人们对古圣先贤高风亮节的敬仰与追慕。
(城厢武庙中的关羽像及关平、周仓像)
刮骨疗毒 勇敢无畏
关羽的勇不只表现在行军作战上,更体现在面对伤痛时的坚毅与淡然。《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生动记载了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在保持清醒的状态下,剖开手臂,用刀刮骨,鲜血直流,关羽凭借刚强意志,淡定与诸将割肉饮酒,那份谈笑风生的从容早已将彻骨疼痛化解。以古鉴今,每个人都难免经历苦难,如何面对却能体现不同的人生态度,关羽之勇常能激励后来人迎难而上。
面对困难与挑战,关羽坚韧不拔,敢于突破自我,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堡垒。千年之后,关羽并未远离,他一直以忠义精神浸润人们心田,告诉世人忠义的价值与操守,以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长存于世。
(成都市武侯区纪委监委)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