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濯锦廉壁 > 濯锦·贤德懿范 > 正文

濯锦·贤德懿范丨韩璹:治水功臣 泽被一方

发布时间:2024-07-29 09:55:46       来源:金堂县纪委监委

\

编者按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品读人物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许多成都人记忆中的韩滩镇、韩滩液,大名鼎鼎的金堂韩滩,其来自何处呢?《濯锦·贤德懿范》第二十七期带大家认识与韩滩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韩璹(shú)。

韩璹,字君玉,卫州汲(今河南卫辉)人,宋代名臣,曾任梓州路(今川东、南大部分地区,含金堂)转运使。其政绩卓著,载于《宋史》,说他“为政强力,能使吏不贿”,得到了时任宰相王安石的赞誉。他提出的减轻徭役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并因此得到了宋神宗赵顼的褒奖和赏赐。官至正议大夫,享年七十七岁。他的一生可谓功成名就,而他对金堂的贡献,乃是疏浚河道,使当地水运得以恢复繁荣。  

金堂县城老城区赵镇,在汉时叫“大渡”,即大河渡口之意。毗河、清白江、绵远河在此汇流为沱江,因三江在此汇流,城在水中坐,水在城中流,历史上水运极其发达。它与江油中坝镇、渠县三汇镇、射洪太和镇并称“蜀中四大名镇”。能跻身这个行列,就是千百年来依赖于发达的水上运输积淀而成。

绵阳、广汉、成都等上游地区的货物从绵远河、清白江、毗河运来赵镇趸积,装入大船,运往渝州(今重庆)等地。相反,下游各地货物运至赵镇,再分上小船,运往上游各地。岸上货物如山,江中百舸争流。成书于北宋时期的《太平寰宇记》载:“以镇而言,古城为富。方谚谓‘军不如县,县不如镇’。”书中拿当时怀安军(治所在今金堂县淮口镇)中的三个大的场镇作比较,说军府不如县府(今青白江区城厢镇),县府不如古城镇(今赵镇街道)。

\

韩璹画像(祝昌勋画)

北宋熙宁年间,由于长期以来水流冲刷,沱江金堂段河道里的砂石淤积,河床变宽,河水变浅,船只运行困难,航运濒临瘫痪。依赖航运生存的大批纤夫面临失业,依赖航运发财的诸多商家面临倒闭,繁荣的古城行将萧条。在这关键时刻,梓州路转运使韩璹利用秋季河水干涸的时机,率领民工疏浚河道。细沙、卵石还算容易搬运,两三个月时间,担走了细沙和卵石,可是一些巨大的石头都突兀出来,当时没有大型的搬运机械,想要搬走这些重达几吨几十吨的巨石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搬走巨石,河道仍不能通航,即使贸然通航,木船也会“触礁”,导致船毁货沉人亡。

\

老韩滩桥(1983年建成,2008年拆旧建新)

韩璹几番实地踏勘,想出了一个妙招——在巨石旁边挖一个比巨石更大的沙坑,再慢慢掏空巨石下的泥沙,巨石便轰然倒入坑中,掩埋掉了。用这样“挖坑埋石”的方法,又是一两个月时间,河道里的巨石都无影无踪了。第二年阳春三月,河水涨起来,河道畅通无阻,航运能力远远超过从前,古城又恢复了昔日的繁荣。人们为了纪念韩璹的功勋,就用他的姓氏命名了这片水域,称为“韩滩”,“大渡”也改名为“韩滩渡”。现今金堂县内沿用“韩滩”命名的还有“韩滩桥”“韩滩社区”等。

\

新韩滩桥

我们可以想见九百多年前,这里的一派胜景。随着季节的更迭,万物复苏,春阳温暖地洒在大地上,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上游岷山的冰雪开始消融,汇入河流,加之春雨的滋润,河水上涨,河面变得愈发宽阔,水面变得澄澈碧绿。被称作“横渚”的小岛上桃花绯红,河堤两岸万柳含烟,远处的金堂山群峰叠翠,碧蓝的天空中白鹭翻飞,河面上,老鸦船、春盐棒、毛叶秋、三板、纳条、拨窝……各色船舶挨挨挤挤,一片繁忙景象……

\

韩滩春涨(祝昌勋画)

嘉庆年间,县令谢惟杰评选金堂美景时,这一派“韩滩春涨”的景象荣登榜首。嘉庆《金堂县志》这样描述道:“每值春涛泛溢,聚如湖泽,烟波无际,舸舰迷津,颇为一邑巨观”。这是对金堂春天美景的最好赞誉,也是对韩璹疏浚河道、造福后世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