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清廉蓉城”从2022年8月6日起推出专栏《濯锦·贤德懿范》,品读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成都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品德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笃定前行。
今天推出第二十五期。
郭之新,字鼎卿,号革庵,外号郭长河(因任西河长得名),新津县龙马乡(今宝墩镇)人。郭之新生于清乾隆二十五(1760)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九(1846)年。郭氏祖籍陕西,迁徙至乐山,后在新津定居。
志骨高强 有胆有识
郭家是书香门第。祖父郭尔宁,经吏部考授正八品。其父郭朝辅,胞兄郭家栋等,都是读书人。郭之新秉资颖慧,“志骨高强,有胆有识”(碑文语,以下引文同),孝父母,好结友。但家境贫寒,家运亦坎坷,壮年丧妻而后续高氏,又屡遭火灾,夫妻不得不种田兼做小生意维持生计,过着平淡的日子。
郭之新英名远播,是在他年过花甲之时。前清时期,崇庆、大邑、邱峡、新津四县农田,俱用小海子水灌溉,水量不足。清乾隆三十六(1771)年,方由官府决策,出银帮修都江堰,取都江堰水经千工堰(崇州牛皮堰)分水入西河,得以用之不竭。1820年,西河河口的河床逐渐淤积,同时,在河口北坪新冲一河,于是水入别江,西河断流。崇、大、耶、新四县农田不得灌溉。当时的州县官员高高在上,郭之新及四县水户多次上禀告急,却无人过问,农民苦不堪言。
1822年左右,水户们便公推郭之新为西河长,代理水事。其时,郭之新已年逾花甲,但他“人生是男须英雄,两眼出没古今中”,毅然出面,带领众水户疏河理水。时经两年,终因工程浩大,民力薄弱,淤塞难开。眼看禾苗焦枯,民生告急,无奈之下,郭之新不顾年迈之躯,家小之累,领头带众奔走于各级衙门之间。如此两载有余,仍无着落。情急之下,郭之新心一横,决定以死冒控。他奔往成都,日夜守侯在督台衙门街口。一日,郭之新见都督大人鸣锣开道,乘轿而来,郭之新便一头冲上,拦轿喊冤,但被官府控以聚众滋事犯上之罪,将他打入监狱。
水饱田肥 五谷丰登
郭之新任西河长五年,“控经三载,拘役九旬”,狱中仍声声苦控,宁死不屈。四县百姓因之亦火上浇油,成群集队,聚街鸣冤。官府见众怒难犯只得派道台亲临河口察看,案情得以真相大白。经官府理管,西河河口得以挖塞淘淤,河道重开。从此,四县农家水饱田肥,五谷丰登,百姓无不颂郭之德,郭之新九十高寿而终,葬于郭林广东沟。
郭之新任西河长五年,“控经三载,拘役九旬”,狱中仍声声苦控,宁死不屈。四县百姓因之亦火上浇油,成群集队,聚街鸣冤。官府见众怒难犯只得派道台亲临河口察看,案情得以真相大白。经官府理管,西河河口得以挖塞淘淤,河道重开。从此,四县农家水饱田肥,五谷丰登,百姓无不颂郭之德,郭之新九十高寿而终,葬于郭林广东沟。
河口淤塞重开,显露出郭之新这个布衣老者的济民之心,他的正义行为赢得了四县人民的敬誉。自河口开水之日,人们便从四面八方奔来,争赋诗章,颂其功德,是谓“三郡称觥献寿崇,赢额罗列光玲珑”“四邑人民食其利,享其福者,犹每饭不忘焉!”敬颂之余,水户们又集众为他请功。清道光二十六(1846)年,在郭之新87岁时,由群众推举,地方官员申报,于是“圣天子引年尚齿,宪老迄言,奉旨建坊”扬其懿德,并恩赐八品顶戴,御赐“寰宇熙春”四字额褒之。且在郭之新去世十几年后,四县百姓仍陆续为他树碑立传。
郭之新“挽白马之横流仍归味水;引石牛之正派复还文江”,其济民之心,既饱了四县百姓,又和谐了百里民情。这颗仁心惊动了朝廷,惠泽了人民,不能不说是当时新津县的一件惊天大事。他史上无记,四县百姓却永远记着他。而今,郭林故里的老人们提到他,虽然不知其详,总还伸出拇指赞不绝口,视他为祖先的骄傲。至于对他当年的评价,有诗碑为证:“业迈汾阳年八衷,知君前是子仪身”“续而不居功,功应垂史鉴”“江不竭,名不磨,千秋万代郭长河!”(成都市新津区纪委监委)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