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濯锦廉壁 > 濯锦·贤德懿范 > 正文

濯锦·贤德懿范丨赵云:不贪功 不避责

发布时间:2024-05-03 14:39:12       来源:成都市纪委监委

\

编者按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清廉蓉城”从2022年8月6日起推出专栏《濯锦·贤德懿范》,品读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成都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品德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笃定前行。今天推出第二十四期。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跟随刘备近三十年,被刘备称赞为“一身都是胆”,他一生征战无数,既独自指挥过入蜀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也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无论是独自指挥还是协同作战,赵云基本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战果,其“常胜将军”的形象也广为流传。

\

赵云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长坂坡单骑救主,面对曹操大军,他不顾自身安危,单枪匹马深入曹军阵营,救出阿斗和甘夫人,其忠诚、勇敢、坚毅等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三国时期知名人物,赵云既有血战长坂坡之勇,亦有体恤下士之仁、追随刘备之忠,更懂进退、识大体,堪称完美典范。

以仁择主 追随仁政理想

据《三国志》记载,初平二年(191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举荐,率领本郡士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问赵云:“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赵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议论,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赵云不去追随实力强大的袁绍,而选择公孙瓒,是因为他觉得公孙瓒可以施行仁政。后来,赵云发现公孙瓒穷兵黩武、鱼肉百姓,并非能施行仁政之人。所幸在公孙瓒处,赵云结识了刘备,并与其相谈甚欢、志趣相投。待赵云离开公孙瓒回乡为兄长奔丧时,对刘备表示“终不背德也”,后来刘备投奔至袁绍麾下,赵云果然前来。

\

纵览赵云择主过程,他始终追随的是仁政理想,不以实力强弱与待遇好坏为择主标准。在刘备那里,他看到了实现仁政的希望,从此便竭尽股肱之力,不因刘备境遇好坏而改变初衷,直至生命终结。这不仅成就了赵云忠义贤良的美名,也让今人看到了他的纯粹初心和高洁的人格力量。

归还民宅 体谅益州百姓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军中骄纵之气渐长,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以犒赏三军,赵云却对此表示反对。裴松之注引《云别传》记载,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为例,指出此时并非安定之时,应等到天下大定之时,再让众将返乡耕耘田地。“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赵云明确指出益州百姓民心思定的客观现实,提出归还民宅,再使民众服兵役、纳赋税。这样既赢得了民心,又为刘备政权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

赵云本可以作为既得利益者享受胜利果实,却能在胜利之际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心怀百姓、克己奉公,彰显出其卓远见识和贤士风范。

退还赏赐 不贪功不避责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在祁山主战场,由于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只得退兵,一出祁山以失利告终。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也失利于箕谷。但赵云及时聚拢部队固守箕谷,并亲自断后、斩将退敌,因此军资和人员损失都不大。因此,诸葛亮命人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赐给赵云部队将士,以犒劳他们。但赵云却拒绝了,理由是此次兵败,大家都有责任,自己不能单独受奖,并请求将这些物资封存,待十月寒冬之时再赏赐给将士们。诸葛亮对赵云的品行大加赞赏。

\

以小击大,功成身退,实乃有功,但赵云却自揽罪责,退还赏赐,表明其不贪功、不避责。寒冬时分发绢布给将士们,又体现出赵云对士卒的体恤与关爱。

从今人的角度看,学习赵云可以有多重维度。赵云以仁义择主,并在笃定选择后从一而终,这种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事业的忠诚令人动容。赵云体恤士卒、爱惜百姓,具有仁义之风,这对今天肩负为人民服务使命的公职人员而言具有表率意义和示范作用。赵云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贪图物质享受,有功归于人,有责归于己,这为今人如何正确看待利益与责任树立了模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