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濯锦廉壁 > 濯锦·贤德懿范 > 正文

濯锦·贤德懿范丨高辰:忧国恤民 通文达艺

发布时间:2024-04-06 11:37:17       来源:金堂县纪委监委

\

编者按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清廉蓉城”从2022年8月6日起推出专栏《濯锦·贤德懿范》,品读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成都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品德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笃定前行。今天推出第二十三期。

\

高辰,字景衡,号白云,金堂县人。清代乾隆年间的能吏,学问广博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饱读诗书 安民济物

高辰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他幼时聪颖,十四岁即考入县学,补弟子员(明清时,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俗称诸生、秀才)。

高辰读书万卷,学问渊博,通经史,又潜心研究医学、相卜、数术、天文、地理,尤喜读兵书,谙熟兵法。他曾为大将军岳钟琪的座上客,岳钟琪知道他有大才,向他传授用兵韬略,勉励他报效国家,高辰也慨然以经世自期。

\

乾隆十二年(1747),金川叛乱,乾隆帝决定用兵征讨。四川总督策楞领清军开赴金川,进发至灌县时,高辰“以诸生负奇气”,到军营中上书千余言,条陈山川形势,又献用兵之计,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金川木果作乱,高辰还上书请求弃官从军,想要上前线参加平叛,但未得到准许。可见他一直意欲参与军事、报效国家的志向。

乾隆十三年(1748),二十五岁时,高辰考中庚午科举人,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八岁时,考中辛未科吴鸿榜三甲第一百一十七名进士,又经朝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十七年(1752)散馆,高辰归班回籍,受四川学政、兵部郎中王成延聘,到成都掌教锦江书院(今四川大学前身),“造士最盛”李漱芳、张翯、李调元、王孙晋等,都是高辰的得意门生。

拔诸水火 登于衽席

乾隆二十八年(1763),高辰授清河县(今属淮安市)知县。他才性明敏,居官勤慎,被称为“良吏”,后又任震泽县知县。其时,震泽盗贼为患,民不安生。高辰接任后,访得一个名叫王启祥的人善捕盗,但已年老为僧。高辰就以恩惠感化,使王启祥愿为捕盗效力。王启祥果然捕得惯盗杨二,杨二又供出盗贼魁首缪二、董其等十二人。但这十二个盗贼,隐伏于毗邻的浙江归安县境内。归安县为两省交界处,盗贼多潜伏在那里。高辰迅即致檄文与归安知县,要求其捕治。结果十二名盗贼全部捕获,盗贼之风被压住,地方从此安宁。

乾隆三十二年(1767),高辰调任华亭县知县。华亭县的海塘多为海潮淹没,海堤也崩塌。高辰率领县民,用巨木贯以铁绳,重筑海堤,还亲自参加海塘的筑埂,使塘埂更加坚固。乾隆三十四年(1769)和三十五年(1770),浙江两次飓风大作,萧山、海宁等县受其重灾,而华亭县独无丝毫损失,县民对高辰感恩戴德,为他树碑纪功。

在地方官任上,高辰催科不扰民,审案必得实情才下判,注重地方的教育、文化建设。每月初,亲自召集诸生讨论诗文。他好文爱士,即使布衣、童子,只要有才,他都一定折节以礼相待。他在官不看重钱,清俸之余都用以购书,每次调任,车上所载全是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高辰升任礼部祠祭司主事,华亭县官民不舍他离去,为他立去思碑。乾隆三十九年(1774),朝廷授予高辰凤阳府同知的官职,但他还未赴任,就病逝于京,享年五十一岁。

德艺双馨  通文达艺

作为学者的高辰,“生平雄于文”,著有《礼记月令明堂补义》《困勉斋晚成录》《白云山房诗文全稿》《古今五言排律试帖类编》《树耕堂诗草》《平生堂唱和诗》等,并编纂有《全蜀诗汇》等。

作为诗人,高辰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他在锦江书院的学生李调元,曾有《题高白云先生树耕堂诗卷》一诗。(见孙成君、车大伟校注《清嘉庆金堂县志》卷二疆域)诗中对高辰的诗推崇备至,说“吾师起金堂,雄才近罕见”,诗作则是“大雅接古音”,具有如同“太羹”一般的审美意味,让人感叹莫名,不知如何表达赞美之情。

\

作为书法家,高辰书法也自成一格。他的手迹直至现在,还存留在金堂县云顶山上,即他所书云顶山七佛坊坊额及题跋。乾隆二十六年(1761),高辰再谒云顶,住持僧祥芳请其为新建七佛坊题写坊额,高辰即写了“七佛坊”三个飞白大字和题跋。有人说:“其楷书洵为上品,观之夺目动心,允称金堂目前尚存之先贤墨迹之英拔者也。”高辰还撰有《重修云顶山寺记》,是慈云寺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