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濯锦廉壁 > 天下成都·濯锦 > 正文

“天下成都·濯锦”丨张堪:折辕布囊 蜀守楷模

发布时间:2023-08-14 08:16:42       来源:成都日报

今年,成都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工作措施》,提出以“濯锦”廉洁文化品牌建设为牵引,着力构建品牌引领、多维支撑、全域覆盖的廉洁文化建设体系,不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为持续涵养崇廉尚德社会风尚,成都日报联合成都市纪委监委,共同推出“天下成都·濯锦”廉洁文化副刊,打造“濯锦”廉洁文化建设品牌栏目,今日推出第四期。

成都,人文炳蔚之地,历史文化底蕴丰润。千百年来,哺育了诸葛亮、乔璧星、第五伦、赵抃、文翁等为数众多、灿若星辰的清官廉吏,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清廉故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精神纽带。“天下成都·濯锦”廉洁文化副刊将讲述一批成都历史廉洁人物务实建功、为民立德、清廉树品的故事,将廉洁文化与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等有机结合,挖掘历史名人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廉洁文化的浸润感,并对当前的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张堪:折辕布囊 蜀守楷模

张堪(生卒年不详),字君游,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初期著名政治家。光武帝刘秀与张堪同为南阳人,两人自青年时期就相识,刘秀非常赏识他的才学人品。建立东汉后,刘秀任命张堪担任郎中、谒者,是皇帝近臣;后又先后任命他担任蜀郡太守、渔阳太守。

\

公孙述的府库财宝堆积如山,张堪派人清点、上报朝廷,没有半点遗漏

张堪在地方任职时,兴利除弊,赏罚分明,廉洁自守,政声卓著。尤其是他在蜀郡太守任上的清廉事迹,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在《后汉书》中,张堪的传记虽然仅有不到500字,但却为后人留下了“张堪折辕”“渔阳惠政”“乐不可支”“志美行厉”等成语或典故,充分反映了张堪的高尚品格。

乱后治蜀 蜀人大悦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天下大乱,各地割据势力纷纷涌现。其中“导江卒正”公孙述趁乱在成都建立成家政权。建武十年(34年)冬,刘秀命大司马吴汉率军攻蜀。建武十一年(35年),又命张堪率领七千人的军队参加伐蜀战争,并任命其为蜀郡太守,管理战后的蜀地。

在征讨公孙述的过程中,张堪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平蜀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据袁宏《后汉纪》记载,吴汉未攻下成都前,因长期作战,兵士疲敝,粮草不继,军中仅剩七日的军粮。吴汉怕粮草供应不及时,有退兵之意,对张堪说:“祸将至矣,军有七日粮,而转运不至,必为虏擒,不如退也。”张堪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力劝吴汉说:“(公孙)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并出谋划策,让吴汉故意对公孙述示弱,使用诱敌之计,佯作退兵。吴汉采纳了他的建议,公孙述果然上当,贸然出击,兵败身死,余部开城投降。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汉军攻下成都,成家政权灭亡。

由于吴汉军纪不严,随后进入成都的汉军,对成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汉军诛杀了公孙述所有亲属,焚毁成家宫室。主帅吴汉的这一做法,大大激化了蜀地百姓和东汉政府之间的矛盾。

刚刚担任蜀郡太守的张堪,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在成都期间,张堪用他高超的政治智慧,一方面采取宽松的政策,鼓励生产建设,一方面对本地官员、百姓进行安抚,搜求隐逸,旌表贤能。

从正式担任蜀郡太守开始,到大约公元38年年底被调离成都,张堪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解决了中央和蜀地的矛盾,经济得以恢复,《后汉书·张堪传》记载,一时间“蜀人大悦”。

折辕布囊 廉洁自守

\

张堪离任时,乘坐的是一辆断辕的破车。图为张堪文化园断辕车复原制品

刘秀命张堪参与伐蜀,给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接收战后成家政权的财产。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汉军攻下成都后,张堪首先率兵进驻成都,占领了成家政权的府库,将堆积如山的珍宝一一造册登记,上报朝廷,没有丝毫遗漏和隐瞒,更没有为自己谋取一丝一毫的利益。

据《后汉书·张堪传》记载,很多年以后,光武帝刘秀召见全国各地的计掾(各地负责统计的官员),询问各地历任郡守是否清廉。蜀郡计掾樊显说,张堪在担任蜀郡太守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公孙述的成家政权被消灭之时,府库中珍宝山积,张堪所能掌握的财产,足够他的子孙后代富足十世。而张堪一介不取,非常清廉,离任成都的时候,坐的是车辕断裂的马车,行李仅仅用几个布囊收纳(“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光武帝听完后非常感动,叹息良久,准备征召张堪,而恰好此时张堪刚刚去世,光武帝深为痛惜。这就是“张堪折辕”的典故来历,后世常以此作为官员仕宦清廉之典。陆游《春日杂兴》诗说:“出仕常骑秃尾驴,归休自驾折辕车”,即是用张堪的清廉自比。

“情同朱张”的成语故事,也能反映出张堪廉洁自守的高尚品格。据《后汉书·朱晖传》记载,张堪做官后,有一次来到太学见自己的同乡朱晖。张堪很早就听说过朱晖人品贵重,但并不认识他。两人交谈之下,非常投机。张堪十分看重朱晖,临别时拉着朱晖的手臂说:“如果有一天我死了,就将我的妻儿托付给你照顾。”后来两人也没有再见过面。

张堪病逝后,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儿生活十分困顿,想起了当初张堪交代他的话,立即来到张堪家探望,并不断给予资助。朱晖的儿子觉得很奇怪,问道:“父亲您与张堪仅有一面之缘,可以说连朋友都算不上,为什么对他的家人如此关照呢?”朱晖说:“张堪把我当作知己,我在心里已经承诺过要替他照顾妻儿了。”(“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这个故事着重描述了朱晖的重情重义、一诺千金,但从另外一面来看,张堪与当朝皇帝是故交,而且他两次担任太守,主政一方,是年俸二千石的高官,尤其是在成都时曾有可以“足富十世”的珍宝由他一人掌握,而他没有为自己谋取丝毫利益,甚至死后也没有为妻儿留下任何财产。如果他稍有一点私心,后代也不至于过得如此困难。因此说张堪堪称历代蜀守的楷模,他的故事是成都廉洁文化建设中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君为政 乐不可支

张堪离开成都后,被征召回京,拜为骑都尉,率军北击匈奴,大获全胜。后又担任渔阳太守(今北京市密云区)。张堪任渔阳太守长达8年,在任期间,“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其政绩被后世史学家高度评价为“渔阳惠政”。

张堪在渔阳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抵御匈奴犯边。渔阳离匈奴较近,匈奴人时常入侵渔阳境内,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有一次,匈奴人集结万余骑进犯渔阳,张堪亲率数千骑出击,大破匈奴。经此一役,张堪在任的8年内,匈奴再也不敢进犯,渔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张堪对渔阳地区的农业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根据渔阳的气候特点,向老百姓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带领百姓在狐奴县(今北京顺义区境内)开垦稻田八千余顷,使得郡中百姓生活日益富庶。百姓感念张堪的恩德,作了一首民歌来赞美他:“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这就是成语“乐不可支”的由来。

渔阳百姓世世代代怀念张堪,甚至专门建造了一座“张堪庙”,以纪念他的功德。清代康熙皇帝对张堪的渔阳惠政也作出高度评价,他专门写了一首《题白云观壁》诗说道:“狐奴城下稻云秋,灌溉应将水利收。旧是渔阳劝耕地,即今谁拜富民侯。”今天,北京市顺义区建立了“张堪文化博物馆”,专门传播展示张堪的清廉故事和“渔阳惠政”。

张堪文化博物馆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前鲁各庄村张堪文化园内,由张堪文化区、两汉文化区、农耕文化区组成,占地面积2150平方米。整个场馆以时间为脉络,还原了钟楼、太守府、农耕学堂、农耕园、稻田等场景,再现了张堪“渔阳惠政”的历史。

作者单位: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志美行厉 耀眼双星

\

张衡

纵观张堪的人生经历,《后汉书·张堪传》四个字的评价非常中肯——“志美行厉”。张堪品德高尚,潜心好学,文武双全,一生为国家建功业,为百姓谋福祉,这也是对“志美行厉”最好的诠释。这样的精神也作为张堪的传家之风,深刻地影响着后人。

张堪的孙子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他就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张衡,更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据传,张衡出生的时候,家庭并不富裕,有时还要靠亲戚接济,但他却十分渴望学习,为积累渊博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衡的好学,与其祖父张堪的传承密不可分,《后汉书·张堪传》曾记载,张堪十六岁时来到长安太学求学,因聪慧敏捷,道德高尚,被太学中的大儒称为“圣童”。从南阳(今河南南阳)去到路途遥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求学,由此可见张堪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这也让家族后人受到了熏陶。因此,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游学“三辅”时进入京城洛阳,在太学学习,“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生性淡泊,不喜名利,《后汉书》评价他“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张衡自幼对其祖父的事迹耳濡目染,作为一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继承了祖父留下来的良好家风,一生洁身自好,刚直不阿,不慕权贵,安贫乐道。

张衡对当时的外戚专权、宦官弄权深恶痛绝,不断向皇帝上疏陈事。虽然切中要害,但由于昏君当道,政治黑暗,这些奏疏基本上都石沉大海。他还对奢靡无度、铺张浪费非常反感,就花十年精力创作了一篇《二京赋》进行讽劝。“方今圣上,同天号于帝皇,掩四海而为家。富有之业,莫我大也。徒恨不能以靡丽为国华,独俭啬以龌龊。忘《蟋蟀》之谓何?岂欲之而不能,将能之而不欲欤?”

耿介的性格,导致张衡不断遭人排挤陷害,一生仕途不顺,难以升官(“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而他毫不在意,还撰写《应闲》一文表明心志,以“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自勉,认为道德、才学比职位、俸禄更为重要。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科学研究上,《后汉书》说他“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是古代世界科技史上罕见的通才,被誉为“科圣”。此外,张衡还观测记录了2500余颗恒星,在此基础上改进了浑天仪,通过机械转动,可以显示星空运动。这两件仪器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瑰宝,《后汉书》作者范晔高度评价道:“推其围范两仪,天地无所蕴其灵;运情机物,有生不能参其智。”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1970年,为纪念张衡为人类文明做出的历史功绩,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1977年把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年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又把编号为9092的小行星命名为“南阳星”。

张堪“志美行厉”,塑造了优良的家风,更成就了张衡。这一对祖孙,在历史的星空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