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濯锦廉壁 > 濯锦风 > 正文

濯锦风丨传颂在熙攘间的青云之志

发布时间:2025-03-17 10:01:56       来源:成都市纪委监委

为持续做优做强“濯锦”品牌,“濯锦风”栏目立足成都本土,充分挖掘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积淀的廉洁基因,力求以文化人、以廉润心,期待与您同行。跨越时空,寻迹成都历史文脉。第八十六期带您了解成都进出北门的第一座大桥——驷马桥。

沙河上最著名的一座桥,莫过于驷马桥。它堪称成都最古老、最具诗意的桥梁,更是成都进出北门的第一座大桥。如今的驷马桥,随着沙河的改道移位,变成一座位于成华区和金牛区交界处的钢筋混凝土平交桥,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坐标,人们透过留存至今的地名探寻天府文脉,亦传颂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

现在的驷马桥头  图据:方志成华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前元七年),青年司马相如告别家人,从成都出发,北上长安谋求仕途。过升仙桥、送客观时,他兴之所至,在送客观的门柱上题下“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的豪言壮语。彼时,驷马桥的名字还是升仙桥,从这时算起,这座桥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然而首入长安的司马相如铩羽而归,待到第二次应召入长安,他写下文采绝世的《上林赋》,获封中郎将,又两次出使西南夷,留下斐然政绩,最终如愿乘上华丽的赤车驷马衣锦还乡,这也让他曾经题柱的桥成为中国励志第一桥。

\

驷马桥地铁站用“驷马高车”主题装饰纪念司马相如  图据:成都地铁

明初,大学者杨学可在大安门外驷马桥北设馆授徒,深得蜀王朱椿的赏识,并书“流水画桥题柱客,清风精舍读书人”一十四字列于先生之门。朱椿这幅对联,上联把杨学可比作题柱的文豪司马相如,下联赞扬杨学可高风亮节,始终保持读书人不图富贵、啸傲风月的坦荡襟怀,从此,那些士子及学者都称杨学可为“清风先生”。而这副对联,也因为彰显了蜀地“好文雅”的好学之风和崇儒重道的传统风尚而成为中国楹联史上的名联。

\

“清风先生”十四字联   图据:成华区书法家协会

清代康熙末年,驷马桥进行了大的修整,工程完工后,特请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题写《成都驷马桥碑记》。张鹏翮有“遂宁相国”之美称,是与狄仁杰、包拯、海瑞等齐名的古代著名清官。康熙称赞道:“天下廉吏,无出其右”;雍正皇帝赞誉:“卓然一代之完人”。张鹏翮一生公忠体国、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担当奉献,穷其一生营造的“清白传家”清廉家风,不仅惠泽子孙,而且影响当朝、垂范后世。

\

1939年的驷马桥以及碑记 资料图

作为出入成都的主要通道,驷马桥也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唐代南诏兵进攻成都的争夺战、南宋时期蒙军三次攻入成都屠城的血与火、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成都……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在迎来送往间,这座桥见证的除了四川先贤志士卓越的风采,亦有寻常百姓保家卫国的情怀。

\

流经驷马桥的沙河 图据:看度时政

城市的历史记忆是文化记忆更是精神记忆。在成华,“一陵一台、两祠两场、三桥三寺”以及散落各处的老厂房、老建筑、老街区,不单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增添了光彩,也反映了这片土地对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在四川,从红军精神到三线精神再到抗震救灾精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对国家、民族葆有深厚感情的巴蜀儿女们,用不同形式来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大爱。

\

现在的驷马桥尾  图源:成都市驷马桥小学校

“常怀赤子之心,不坠青云之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论哪个时代,都不乏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的人。当熙熙攘攘的人群流连在城市的地标聆听着岁月回声,相信也能感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鲜活思想的延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濯锦风丨车行天下 德润人心
下一篇:濯锦风丨暗战玫瑰张露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