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而且也身体力行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一书,集中梳理了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必须深入系统学习,结合实际落实。一次高质量的专题调查研究,应该主要涵盖八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善选题
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选什么题来调研很重要。一是聚焦方向性、前瞻性。有一些工作就像日出一样,东方既白预示着即将破云而出,带来新的面貌和局面。方向性、前瞻性常表现在党中央关于某方面工作的倡导性、理念性、启示性的表达上,表现在基层原始冲动的探索中,要敏感地意识到、捕捉到,看准了去选定题目。二是聚焦重要性、关键性。就是说这个课题十分重要、不可回避,是部署的工作重点,但是在推进中不是那么顺利、不是那么理想。通过调研的方式,可以做到对工作推进情况心中有数,可以找到改进工作的办法,可以督促推动工作往深处走、往实里走。三是聚焦“堵塞”性、“危险”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善于发现工作中明显存在的问题,就像水一样,流到这儿流不走了,产生了漩涡、回流,甚至有一些进展方向的偏差,这时就要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对堵塞性问题,一定要把堵点找到,要注意点中还有点、漏中还有漏,最后才能疏通解决,这样的调研才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第二,善准备
题目选定以后要做好准备。一是认识上的准备。主要是围绕选题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党中央的有关政策要求,了解清楚相关的法规、制度、规定,为调查研究定下着力方向和整体基调,确保抓住关键、不出偏差。二是材料上的准备。要想清楚现在已经掌握了哪些素材,还需要准备哪些素材。就像谈话,审查调查工作中不谈无准备之话,要精心准备谈话对象的素材,掌握干部的简历、爱好、性格等等,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到一个单位去调研,要掌握其历史渊源、发展沿革、职能职责等一系列情况,为下一步的提炼、总结、归纳打下良好基础。材料准备越充分,调研过程就会越轻松。三是经验上准备。要把各地各部门相关的好做法、新探索收集够,善于吸收借鉴有价值的经验做法,作为提出对策建议的“参照物”。走访点位的时候,要把其独特性、新鲜性、创造性的探索了解清楚,在调研过程中深入总结经验,在发现规律的同时,敏感地发现问题。
第三,善设问
有的调研之所以不深透,就是因为设问不全面不准确不深透。一要问表问里问底。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背后必然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衡量调研者的水平、调研质量,就看能否挖掘出问题里面的根源,能否“打破砂锅问到底”。一次高质量的调研,既要对表面现象进行研究,也要由表及里对背后的问题,以及根部、底部的问题进行研究。二要问上问下问己。有的问题本身不只是一个地方存在,它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或背景。要善于多方位探究,分辨清楚上面有什么问题、什么责任,下面有什么问题、什么责任,然后再审视自己。“己”既代表调研对象,也代表调研者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开展这项调研?出现这个问题跟我有没有关系?比如到一个单位去开展监督调研,不能只是把别人的问题看得那么清楚,一到自己就高高挂起。
第四,善概括
概括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需要调研者具备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提炼能力。一是发现能力。很多干部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别人看不到的他同样看不到,到一个地方调研就是走马观花,东看西看总觉得万事大吉,就算看到了一些迹象,也不以为意。平时要注重锻炼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听汇报要敏感地捕捉到其中的关键点,看点位时要精准地看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二是观察能力。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但并不是都有见微知著的观察能力。一个巡察组一两个月能发现上百个问题、数十件线索,派驻纪检监察组作为“不走的巡察组”,一驻就是几年,天天都在监督,结果几年下来总共才发现十几二十件线索,难道不该反思吗?观察不到问题,就没办法提出批评意见、没办法督促改进工作。三是提炼能力。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都有它的独特性,从地名到资源,从历史文化到工作方法,都有其自身特质。一篇精品的调研报告往往语言精炼,问题描述得非常精准,因其观察角度与众不同。调研过程中就要想清楚:这个做法和其他地区、部门的有什么不一样?是否产生了实效?基于此,准确地把创新性、独特性概括、提炼出来,最后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复制、推广。
第五,善归因
情况和问题反映完之后,就要深入剖析原因。但现实中,原因和表现往往难以区分。对辩证法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决定了归因的层次。个人认为,原因有政治性原因、历史性原因、现实性原因、人物性原因、制度性原因、风气性原因等等,即“政”“时”“空”“人”“制”“风”。一是从政治上归因。问题的产生往往与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认识、政治能力有直接关联,政治上不过硬很可能方向、方法都存在偏差,更何谈执行落实的主动性、自觉性。二是从渊源上归因。一个问题的产生必定有其演变的过程。比如一项政策举措的施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深入研究可能会发现从一开始出台它就不符合实际,导致后来成为阻碍发展的重大问题。基于溯源性的原因分析,提出对策之时就可以直接建议废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些人找不准原因,当然也就不敢也不会提这样的意见,只是不断地在修修补补上做无用功,最终结果是怎么努力都解决不了问题。三是从空间上归因。在地理学中有“区位”的概念,看一个地方能否得到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海陆位置、地形面貌等空间因素。一般来说,水陆码头都能够发展繁盛。如果是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山区,就必须通过修路等办法来改变空间方位,推动形成资源聚集、人才流动,改变发展面貌和格局。四是从人的因素归因。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工作推进出现问题,一定与党员干部思想认识、精神面貌、能力素质等关系密切。调研中要特别关注人的因素,除整体了解干部队伍情况外,重点聚焦“关键少数”,看问题背后是否存在领导干部履职能力不强、不担当不作为等原因。五是从制度上归因。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不少是由于制度机制存在漏洞,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不力,出现了“牛栏关猫”的情况。要树牢“完善业务制度就是反腐败”的理念,善于从制度机制层面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六是从风气上归因。风气是长期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和整体环境,具有稳定性、辐射性、渗透性。一些问题的产生不只是自身的原因,还与更大范围的风气、生态相关,如果从面上看,歪风笼罩整个地区和系统,那么单一的一个点必然难以免俗。
第六,善策对
很多调研的经验、问题、原因等内容都较为丰富,但就是提不出让人兴奋、眼前一亮、易于操作的对策,这就叫“虎头蛇尾”。高质量的对策建议不妨突出“四性”。一突出政治性。就是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思悟、从政治上抓、从政治上考量和评估,提出加强政治建设的建议。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政治建设的论述与地区、单位实际结合。比如,在巡察中运用复盘法、回溯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发生往回溯源,就可以得出党内政治生活空泛化、虚无化、娱乐化的结论等。二突出针对性。如果对策建议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很有可能大而化之,没有实质意义。必须针对这个行业、领域、单位、群体的具体情况提出对策建议。三突出操作性。一份调研报告中,如果建议部分写的都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作风建设等笼而统之的意见建议,根本没办法落地,往轻了说叫无效调研,说重了就是形式主义调研。必须将落地落实作为提出对策的最终指向,切忌看起来高大上,做起来没抓手。四突出实效性。有意识地在“求效”上下更大功夫,提出对策之初就对可能达到的效果进行预判,想一想意见建议能不能落地、落地之后能不能见效,如若不能就要删除或修改,免得产生误导困扰,浪费各类资源。
第七,善转化
从善选题到善策对,一篇调研报告基本形成,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调研成果要转化成工作实践,重点要实现“三转”。一是转认识。通过每一次调研,提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认识,提升对基层基础情况、对工作规律的把握。二是转方法。“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一字不差,代表的结果却云泥之别,关键就在于采取什么工作方法。要通过调研甄别出哪些方法切合实际,哪些方法收效甚微,在下一步工作中及时改进提升,使工作方法更接地气、更加顺畅、更有效果。三是转机制。越巧妙的制度设计越能遏制腐败,越能促进工作的流转。要通过调研敏感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制度、机制、举措等方面的漏洞和缺陷,并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固化、转化为制度机制,达到既“有”又“好”的状态。
第八,善修订
没有一劳永逸的调研,也没有尽善尽美的调研。在调研成果运用过程中,要树立“修订”的观念,注意不断修订理念思维、修订措施办法、修订制度机制、修订进展进度、修订预期效果等等,在实践中不断补充、校正、完善,尽可能让调查研究更加贴合实际、取得更多实效。就好比领导干部的讲话,往往现场讲话时的内容很原始、很质朴,甚至有时很冲动,但如果要公开发表,就需要反复订正,这个修订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实事求是、应时势变化而作出调整的过程。(成纪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成都市纪委监委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
下一篇:市纪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 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