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家风馆

发布时间:2022-02-04 11:05:29       来源:成都市龙泉驿区纪委监委

 

君子在行品端志远,初心不忘德懿情真。

乡音未改没忘祖,家训传承有益孙。

克勤克俭践家风,唯信唯诚行世事。

人和邻睦烁古辉今,爱国爱家承前启后。

这4副镌刻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江西会馆石牌坊上的对联是对客家家风的精准诠释。

\

\

2019年,龙泉驿区以成都东山客家为基础,挖掘整理客家家规家训和家风故事,在洛带镇建成四川客家家风馆,对客家好家风进行系统展示,并与镇内的西部客家博物馆、广东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客家乡情记忆园、刘家大院等历史文化点位构成“五馆一园一院”客家家风文化集群,大力彰显勤廉精神,推动严以治家、好风传家。

\

\

家国:客家人最早因外族入侵被迫迁徙,在四海为家的迁徙过程中,始终不忘故土,自称“客家”。每到一处都不失自强不息、兴家报国、建功立业的追求,出现了很多知名的历史人物。家风馆通过展示朱德、廖仲恺等十位客家名人为国家奋斗不已的事迹,展现客家人心系国家、精忠报国的精神。

\

\

勤俭: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千里迁徙、艰苦创业的磨砺,让客家人特别重视勤俭持家、勤俭传家的传统。家风馆用“一根五斤重的围腰”的故事展示了客家人勤俭持家、俭以养德的家风传承。故事说,四川大学教授张义生的曾祖父一辈子只穿一条围腰,烂了就补,到他去世的时候,这条围腰已有五斤重。后来把它剥成四层,他祖父4兄弟各拿一层,当作传家宝。

\

\

廉洁:龙泉驿区《万氏族谱》记载:万和立,自广东迁入成都,筚路蓝缕,艰难创业,至晚年终成小康之家。临终之际,嘱咐子孙“人生处世,宜俭勿奢、宜廉勿贪”。守清廉、戒贪奢,这种家风传统已然成为成都东山地区的社会风俗。客家家风馆设计了“八德”艺术吊顶,上头有一个巨大的“廉”字,展示客家人注重廉洁家风的传统。

\

\

信义:“口渴莫饮盗来水,家贫休要昧心钱。”客家《陈氏家训》中记载了这样的家训。过去,洛带被称为“甑子场”。在镇上聚居的客家人,秉持严格的家规家训,在各行各业发展出诚信经营的行规,要求各行各业要讲诚守信,按规矩办事,不谋非分钱财。因此,甑子场也得到了外地客商的认可,各行各业一直比较繁荣。家风馆通过古代量酒、酱油筒等商业器具以及相关家训、行规对客家诚信家风进行了展示。此外,在洛带镇宝胜村刘氏家祠旁的墓葬群中,有一座奇特的坟墓,碑上镌刻着一行大字:“清故赣南祠前辈老人刘希载、黄茂德、许元魁、刘秀成、李维兴、陈三才、朱成进七位之墓。”据刘氏族人口述,这七人与刘氏祖先属于异性同乡,他们一同上路,一道入川,最后一起定居同一地区,且七人均一生未婚。七位老人亲如兄弟、情同手足,死后将遗产全部给了刘家。刘氏家族为表感激之情,将七位老人“拣金”合葬,立碑以记,代代拜祭,并将这块碑尊称为“七老爷碑”。这是客家人重情重义家风传承的体现。

\

耕读: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客家人的治家法宝,“富莫丢猪、穷莫丢书”是洛带客家人现在还常说的一句谚语。客家人迁居四川后在读书、务农、经商等方面都立下了家规家训,成为客家后人为人处世的立身准则。家风馆以洛带镇凤梧书院为原型复原了先生手拿戒尺训诫学生的场景,展示客家人修建书院、崇文重教的品质。家风馆还展示了清朝四川客家地区第一副榜贡生——冯芝秀年幼时,白天在田地里耕作,深夜在杨升庵住宅大门的石狮子旁借光刻苦读书,最终考取功名的“石狮子的故事”。

\

开拓:客家是一个“在路上”的汉族民系,在贯穿千年的迁徙中,走过万水千山,不畏艰辛的迁徙路就是安家立业的开拓路,形成了坚韧笃行的品格。家风馆通过展示客家人从湖南郴州过邵阳、常德到湖北恩施,过三峡、经重庆最后到达成都的艰辛历程,罗姓先辈“孕妇亦不灭入蜀之志”等艰辛迁川故事和“鸡鸣而起”“雪夜机声”等艰苦创业故事,客家族谱中的经典《遣子诗》“信马行行出异方,男儿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等内容,形象地展现了客家人立志迁川、追求美好生活的开拓精神。

\

客家人在贯穿千年的迁徙中形成的不忘本、不忘路途艰辛、坚韧笃行、勤俭持家、讲诚守信、崇廉尚洁、兴家报国的家风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值得学习弘扬。

\

如今,四川客家家风馆及家风文化集群是洛带古镇有名的文化地标和游客打卡点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党员干部家风教育点位,传统客家家风正在新时代散发出新的光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巴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