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九”是古人眼中的“阳数”,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意味着“重阳”的到来。
千百年来,人们于此时登高望远、赏菊饮酒、遍插茱萸,流传下独特的习俗、不朽的诗篇和对“长久”的期许与祝福。
登高——“重阳高会古平台,吟遍秋光始下来”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登高是重阳佳节的重要习俗。汉代《四民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十日和张少监
宋·徐铉
重阳高会古平台,吟遍秋光始下来。
黄菊后期香未减,新诗捧得眼还开。
每因佳节知身老,却忆前欢似梦回。
且喜清时屡行乐,是非名利尽悠哉。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日登高
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菊——“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重阳节菊花盛开,赏菊成为这一节日的重要习俗。在古代,菊花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北朝·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季秋已寒节令颇正喜而有赋
宋·陆游
霜降今年已薄霜,菊花开亦及重阳。
四时气正无愆伏,比屋年丰有盖藏。
风色萧萧生麦陇,车声碌碌满鱼塘。
老夫亦与人同乐,醉倒何妨卧道傍。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朝中措
宋·范成大
身闲身健是生涯。何况好年华。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
消磨景物,瓦盆社酿,石鼎山茶。饱吃红莲香饭,侬家便是仙家。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饮酒——“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重阳节要赏菊,更要喝菊花酒。古人认为菊花可辟邪祛病,因而将菊花酿成的酒当作长寿酒、吉祥酒。“九”与“酒”同音,重阳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
九日
唐·王勃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九九,久久。同样的读音,为重阳赋予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内涵,让尊老敬老、关爱老人成为这一节日的主题。重阳提醒我们百善孝为先。无论是带上笑容常回家看看,还是带上爸妈出门看看大好河山,都是对孝顺的最好表达。因为陪伴,永远是对爸妈最长情的告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芳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该文章截图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