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濯锦廉壁 > 濯锦·廉珠成串 > 正文

濯锦•廉珠成串丨“两江抱城”御外敌 富民兴城九里堤

发布时间:2023-02-26 12:46:11       来源:成都市纪委监委

\

窗含西岭千秋雪,烟火人间三千年。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清廉蓉城”自2022年1月15日起推出栏目“濯锦·廉珠成串”,一起跨越时空,寻迹成都历史文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养分和前行力量。

金牛九里堤:

“两江抱城”御外敌

富民兴城九里堤

田园经雨绿分畦,飞盖闲行九里堤。

拂袖清风尘不起,满川芳草路如迷。

林开始觉晴天迥,潮上初惊浦岸齐。

怪得仙郎诗句好,断霞残照远山西。

跟随唐朝徐铉的一首《和太常萧少卿近郊马上偶吟》诗词,展开一幅穿越时空的画面,来到位于成都金牛区的一个重要水利设施遗迹——九里堤,重温一段为国为民的难忘历史。

\

一部城市的水利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城市的文明史。九里堤,本名縻枣堰,为李冰穿两江(内江、外江)到改府河的重要节点,源起秦代、成于唐末、兴在两宋。明代,因堤长九里(时称“九里长虹”)而得名;直至1980年代,仍存有30多米长的土埂。1981年,九里堤被列为成都文物保护名录。2013年,重建九里堤遗址公园。

\

九里堤的始建者高骈:

护城开河御敌于外

公元874年,唐代名将高骈出任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后又成为西川节度使)。他到成都后,深为成都城防忧虑,城市狭小,有城无壕,不利于防御外敌,若遇城外的老百姓挤进城区,井水便无法满足需要。于是,高骈迅速推行护城开河的重大措施,其中,扩筑罗城周长25里,并修筑了一个导流堤——縻枣堰(九里堤),使成都形成河流环卫四周的格局,既筑起了一道城防线,又增添了一道“两江抱城”的新景观。同时,縻枣堰(九里堤)也成为成都西北最重要的水利设施,阻止大水对成都城的冲击。

\

显贵不改寒素的刘熙古:

复堤爱民膏我粱稻

公元966年7月,岷江暴雨洪水,縻枣堰垮塌,府城进水,城区被淹,酿成巨灾,百姓损失惨重。历史上被喻为“性淳谨,虽显贵不改寒素”的刘熙古时任成都知府,他见百姓之惨状,掩面而泣,重新设计城内防洪工程体系,重修縻枣堰防洪堤,使其“绝其泛滥决溢”,成为城区防洪屏障。民众感恩于刘熙古,遂称縻枣堰为刘公堤,并建刘公祠予以纪念。

两宋时期,入蜀为官者莫不把整修水利、整治城市水系作为为官利民的主要举措。治理成都城区水患无不从重修縻枣堰(九里堤)开始,在刘熙古之后,文彦博、范成大两位名气最大。其中,以刘熙古功绩最大,重建高骈所筑縻枣堰,基本解决了北宋时期的水患问题;以文彦博的工程量最大,打造百年水利工程;以范成大的修建最美,使縻枣堰成为城外游览观光胜地。

一生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被美好愿望所演绎

进入明朝以后,縻枣堰年久失修,功能逐步退化,仅余9里,时人便开始把称其为九里堤。同时,随着一部奇书《三国演义》的走红,使人误认为九里堤是诸葛亮所修,又称“诸葛堤”,同时刘公祠也改名为诸葛庙。

\

这些新的历史认知,可以说是后代官方与民间对蜀汉政权和蜀丞相诸葛亮形象达成的一种共识,其中代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与智者的高度敬仰,也是代表对本土文化和历史的重新确认与美化,这种寄托了美好愿望的演绎,本身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从縻枣堰到九里堤,这个古老的堰堤记录着历代官员为民惠民增福祉历史,在成都治水兴城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成都这座“因水而兴”的都会,从1993年以府南河综合整治为先导,揭开了再造“活水成都”的序幕,直至今日还坚持不懈地行走在“国家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