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跨越时空,寻迹成都历史文脉。“濯锦·廉珠成串”第34期带您走进“昌衡故居”。
昌衡故居位于彭州市九尺镇昌衡村,最早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后于1998年重修,距今已有170余年历史,是“川军鼻祖”尹昌衡故里。
尹昌衡,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四川彭县(今彭州市)人,1884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性格豪放、才华出众,自幼立志为国效力,27岁出任四川军政府的大都督,28岁任征藏军总司令,率军西征,阻止了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晚年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任职,是清末民初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军事人物。
现故居于2011年进行扩建,系川西民居式建筑,占地面积约36亩。故居紧邻农家院落,四周百草丰茂,禾苗青青。园内绿树掩映,环境清幽,主要包括尹昌衡纪念馆、尹氏祠堂、止园碑廊等部分。
2012年,故居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被授予成都市级家风游学示范基地;2019年被授予成都市家庭教育示范基地。
德修传家 耕读诫子
在尹昌衡祖宅纪念馆,客堂前挂着一副对联:德垂后裔斯为寿,学传先绪名乃成。这是尹昌衡祖辈对后人的两点要求:道德和学习传承。意为生命长短在于德的传承,德行流传越久远寿命也越久远;学习并发扬先辈学问,功名才有所成就。客堂正中端庄排列着尹氏祖先灵牌,精致的雕花木椅对称摆放在厅堂中间。在南、北两面墙上,尹父、尹母的训子诗与尹昌衡所书家训遥相对望。仿佛穿越百年,尹家祖祖辈辈仍对坐在此,对话依然。
来到尹昌衡纪念馆展厅内,可以看到一首尹昌衡之母刘氏写给尹昌衡的训子诗,“寒夜清灯细剉刍,子身丰硕母身臞”“男儿应有风云志,莫使贫亲老豢猪”。
尹昌衡幼时,每到夜晚,其母刘氏都会边操持家务边陪他读书学习。其自小受家庭影响,白天学习新知,晚上习读经史,9岁即通经史百家,10岁能“备赋颂诸体”,11岁便成了“诸生”。
天下之本在家,“忠、善、正”是尹昌衡的家训。尹昌衡祖屋的祖训家规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世、待人接物之道,不断指导着尹家后世。
忠孝济世 廉洁齐家
在昌衡故居东侧的止园碑廊内,矗立着49块诗文碑,碑文由五个篇章组成,分别是少年立志篇、西征卫国篇、亲情乡土篇、道义境界篇、归隐著述篇,共存诗文50首,立体全面地展示尹昌衡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
止园碑廊第22块石碑即是“训子碑”,是尹昌衡写给儿子的诗,集中体现了尹昌衡对儿子的期望。在诗中,尹昌衡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效仿自己投身军旅,只希望他努力读书,成为一名学者。他还常常教诲子孙“忠孝传家,敦伦不官”。
碑廊中存有一副对联“行则霖雨济苍生,藏则著书教万世”,体现了尹昌衡的豪迈抱负,以及对国家的忠孝观,他用一生实践着这样崇高的人生理想。尹昌衡一生忠于国家、忠于民族、急流勇进、西征立功,他严明军纪,深得民心。
功成身退 著书立说
尹昌衡的志向就是前半生上马做将军,后半生下马戴儒冠。前半生是名士皮毛、英雄本色,后半生就是圣贤学问、传道解惑。他在辞官隐退后潜心著书立说,担当起私塾家教,在家族教书育人,传承家训,光大家风,培养出多位教授、留学生、企业家等,尹氏家训家风时刻激励着后来者躬身自省、不断前行。
昌衡故居旁有一座昌衡书院,它依托尹昌衡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影响力,与四川大学尹昌衡研究所紧密合作,室外整合川西林盘、泉水绿道、灯光球场、田园风景等周边资源,室内采用“下沉式+阶梯式+开放式”设计,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阅读+文创展示”为一体的成都首家下沉式农家书屋,2023年其被评为全国最美农家书屋。
在昌衡书院的文献区和文创展示区,陈列着尹昌衡的一部分著作学说,还有以他的思想理论设计出的系列文创产品,不断扩大昌衡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延续,让昌衡书院不仅成为表达乡村美学的窗口,更是传承优秀昌衡精神与文化的有形载体。
“勤俭持家”“以礼待人”“仁义修身”……如今昌衡村各家各户的家风家训“上墙”展示,昌衡文脉代代相传,尹氏家风赓续百年,犹如一棵参天大树福荫尹氏后人,也深刻影响着今天的昌衡村,乃至整片金彭大地。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