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抢修都江堰

灌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川西平原通往阿坝州乃至大西北的重要通道,境内有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堪称“天府源头”。它关系着川西平原的粮食丰歉,关系着人民的吃饭和军需问题。

成都解放前,因连年战争的影响和国民党政府统治的腐败,都江堰水利工程有10多年没有大修过。成都解放前夕,中共川康特委负责人马识途等前往西安向贺龙汇报地方情况和工作,谈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年久失修问题,他建议解放大军入川后,抓紧岁修,不耽误来年农时。

解放军南下出发前,贺龙就强调,“灌县是川西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定要守住这个口子,四川人民才能安宁。”部队向四川进军途中,贺龙又在广元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决定,将抢修都江堰列为川西解放之后的重要任务之一。1950年1月1日,成都市军管会成立当日,即开始研究岁修都江堰问题。在百废待兴、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成都市军管会把解放军从大西北用骡马托运入川的银元作为拨款,成立都江堰临时督修处,组织民工抢修都江堰,并命令驻灌县的解放军帮助修堰。

当时,面对匪特暴乱、交通时常中断、物资供给极其困难等严峻情况,修堰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镐,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开工当天就挖泥沙乱石800多立方米,人均半方,令人赞叹不已。

1月18日,西南军区司令员、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主任贺龙亲笔致函,慰问了参加抢修都江堰岁修工程的解放军指战员。这极大地鼓舞了参加都江堰岁修工程的解放军指战员和民工,他们同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

1950年4月2日,为解决春旱,都江堰提前3天举行放水仪式,这是建国后都江堰举行的第一次盛大清明放水节。都江堰的岁修,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示了共产党的发展意识、执政能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高度评价。

都江堰岁修工程结束后,川西行政公署还安排灌县军民抢修了安澜索桥、马家渡、永康桥、弯弯桥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附属工程,川西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