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  成都革命团体和进步组织的建立与活动

大革命热潮中,政治环境朝着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方向前进,在革命实践中,成都是四川最早诞生党、团组织的地方。

1925年6月,成都大学党、团组织创建的“社会科学研究社”成立,这是成都地区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活动最有成效的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社”实际受中共成都特支的直接领导,在中共成都地方组织的领导下,“社会科学研究社”发展很快,达到五六百人,在农业专科学校和彭县还建有分社。

成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社”成立几个月后,成都师范大学也由共产党员苟永芳发起组织了“导社”,成立之初即有三四十人参加。“导社”成立便参加了声援万县“九五”惨案后援会。在1927年秋,成都师范大学招收新生之际,“导社”又秘密发展了新入学的共产党员张博诗等入社,不久社员就发展到七八十人。他们积极参加了成都地区的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和反劣币运动斗争,直到“二一六”惨案发生后,张博诗牺牲,苟永芳等被搜捕,“导社”才被迫完全转入地下活动。

同时进行革命活动的组织还有四川法政专门学校的“共进社”,这个组织由该校的中共党支部书记龚堪慎和曹品等组织建立,以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同校内国民党右派组织“中社”进行斗争作为己任。龚堪慎还和成都大学预科、共产党员张星石创办四川学联机关报《四川学生》周刊,传播革命思想。

1927年下半年,在成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担任教务主任的共产党员袁诗荛,在附中组织成立了“新青年革命团”作为党的外围组织,成员有40余人,并创办革命图书馆。袁诗荛经常到革命团演讲,鼓励大家要做革命的先锋和闯将,指导大家参加实际斗争。

大革命时期,中共成都地方组织先后在青年学生中建立的较大的进步组织还有:志诚法政专门学校的“锐社”、省立一中的“石犀社”、省立第一师范校的“赤锋社”,还有其他青年学生建立的“朝鸣社”“学行励进社”“平民学社成都分社”等一大批社团。这些革命的进步组织,把成都大中专院校的革命青年团结到党的周围,对于推动成都地区的革命运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