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都特别支部委员会的建立
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组织在四川建立,成都党团组织抓住有利的政治形势,在革命运动中不断壮大,进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
1924年初,中共成都地方组织的创始人王右木在军阀的迫害下被迫出走,并不幸牺牲,成都又回到了建团初期的情况。
同年3月,张霁帆接手成都团地委书记工作时,团员的总人数是40多人,其中学生占大多数,工人只有10多人,建立了11个支部。张霁帆经常召开会议研究工作,并积极向团中央建议在四川设立驻川特派员,从而巩固团组织在四川、成都的发展,促使马克思主义运动在四川的扩大。
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以后,成都大批的学生青年团员,因毕业找工作或升学离开成都,部分支部团员数量低于组建支部的人数要求,团地委立即着手调整。8月24日,团地委召开了全体团员大会,会议选出刘小卿任成都地方共青团书记,下辖少城支部、商蚕专门学校支部、工专专门学校支部、法专专门学校支部、美术专门学校支部五个支部。
1925年12月,共产党员刘愿庵回到成都,联络团员,研究团组织发展情况,并把团的外围组织青年之友社、平民学社、学行励进会、社会科学读书会等整合组成四川青年社。
成都团组织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后,刘愿庵召集团员开会,成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成都特别支部委员会,由刘愿庵、刘亚雄、廖恩波三人组成干事会,刘愿庵任共青团成都特别支部委员会书记。
1926年4月,成都共青团组织按中共中央的指示,把有社会职业的超龄团员转为党员,并将党组织、团组织分开。共青团成都特支再次作了调整,总计团员有50人,李正恩任成都团特支书记。同月,一部分由团员转入的党员,和原有的成都地方党组织党员,正式组建中国共产党成都特别支部委员会,刘愿庵担任特支书记,黄映湖担任组织委员,刘亚雄、钟善辅担任工运委员。成都特支建立后,在组织领导上受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和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双重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