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清廉蓉城”融媒体平台推出特别策划——“我来读家书”。一位位纪检监察干部走到镜头前,诵读一封封红色家书,在字里行间重温那段时光和记忆,感知穿越时空的精神和力量。
每一个人都不应当躲避党和人民的监督
——刘少奇致儿子刘允若(节选)
(1956年1月21日)
亲爱的允若:
你一月三日的来信收到。因为你有几个月没有来信,我对你的情况是有一些挂念的,接到你这封信,了解你的问题基本上还没有解决。
关于你学什么的问题,在你出国以前,我曾经同你讨论过。我说,不管你将来干什么,我劝你学一门专业,因为学一门专业知识,对于你将来不论干什么工作都有好处,如果别的工作不能干,可以干自己的专业,而如果没有一门专业知识,则可能不论什么工作都难于干好。你现在学完(只要五年)你的专业,不独不会妨害你将来干别的工作,相反,只会有帮助。例如,孙中山原来是学医的,并不妨害他后来成为伟大的政治家;鲁迅原来也是学医的,并不妨害他后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毛主席原来是学教育的,并不妨害他成为我们党的领袖。其他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果你是有创造才能的,你现在学完你的专业,难道会妨害你将来去干别的什么吗?不会的,只会有帮助,不会有妨害,正如孙中山、鲁迅学医,毛主席学教育,不会妨害,只会帮助他们后来成为政治家、文学家和党的领袖一样。
在你的来信中还表现了一种悲观的情绪,表现了一种错误的悲观的人生观。这是很不好的。青年人不应该有这种情绪。生一点病,是会好的,不应该影响情绪。你所表现的这种情绪,必须力求转变,必须对一切抱乐观的态度,否则,对于你是危险的。
你在国内的时候,不多谈话,暴露你的思想问题也不多,因此,我也无法在思想上帮助你。你到苏联以后,却写了不少的信给我,因而也就暴露了你不少的思想问题,这就很好,就有可能使我针对你的这些思想问题来帮助你一下。所以我写了好几封长信给你,并把这些信转给了大使馆党的组织,使党的组织也有可能来帮助你。对你的这种帮助表现为对你的错误思想的批评,而你是不大欢迎这种批评的,以为这种批评是说你的短,或者说是在“骂”你。这是不对的。不能把诚恳地恰如其分地指出你某种错误的批评同骂人混淆起来。骂人是对人的一种恶意的攻击,也不怎样讲究实事求是,这种毛病,我倒常见你犯过。同志式的善意的批评,则是对人的一种最好的帮助。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就是讲的这种批评。这是必须欢迎,而不应当拒绝的。接受这种批评,改正错误,也并不丧失什么“面子”,相反,凡是自爱的有自尊心的人,都应当欢迎这样批评。不要把正当的自尊心同保存一种虚假面子混淆起来,以为接受同志们的批评,改正错误,就丧失了自尊心。你说你已经习惯于领受这种批评,这很好。每一个人都应该习惯于虚心领受同志们的批评。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闻过则喜”的态度,是很好的。但不要厚着面皮,表示一种沉默的拒绝态度,或者丧失自己正当的自尊心。
你说,你在不久以后可能在大使馆看到你这封信。你的估计是对的。你不要反对我在有必要的时候把你的信转交你那里的党的组织,从而不只是我,而且有你那里的党的组织也了解你的思想情况,以便更好地处理你的问题,帮助和教育你。以前我曾这样作过,以后,有必要的时候我还要这样作。这对你只会有好处的。你必须了解,每一个人都不应当躲避党和人民的监督,而应当主动地把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动放在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
刘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