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镜头 > 正文

濯锦•镜头丨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份情怀

发布时间:2022-04-10 11:25:57       来源:成都市纪委监委

\

每个老物件都有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

而每个故事背后,又都有一份情怀。

老物件留下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

还有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

\

在四川天府新区煎茶街道天府微博村的“60年代馆”内,有这样一面墙贴满了奖状——“学习模范”“劳动模范”“生产能手”“突击先锋”……一个个光荣称号是对奖状主人工作兢兢业业、勇于争先的认可。如今,这些泛黄的奖状展示于馆内,激励着每位前来参观的人们积极上进、接续奋斗。(杨璇 摄)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都无线电一厂生产的成都牌电视机是很多老成都人的回忆。它从无到有,从黑白到彩色的过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改革的脚步。(吴小祥 摄)

\

耕读为本,穷不丢书。成华区龙潭范家修复完成的《范氏族谱》上,记载了从清乾隆年间范氏入川至今的所有范氏族人。经过数百年的积淀,最小的已经是第33代,历代人重视教育的风气,从古一直延续至今。(王璐 摄)

\

江家祠堂,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三村村6组101号,是清朝康熙年间从广东内迁的江氏家族为纪念祖先的功德和激励后人而修建的一座融合客家建筑风格和儒家传统文化的家族祠堂。祠堂内的墙上挂有江氏家训,犹如一面镜子,展示了江氏族人的基本价值观,那就是对于孝文化的重视。(刘慧 摄)

\

皮影戏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讲述故事,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既记录了历史,又留住了乡愁。(古陶 摄)

\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大多数人的童年或许都有这样一辆小车,载着步履蹒跚的孩子去感知新鲜的世界。(刘琦 摄)

\

军帽、肩章、徽章……一件件抗美援朝的珍贵物件,是对那段岁月最好的怀念,这些珍贵物件作为民族的传承,让后世子孙时刻铭记那段历史,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王亚甫 摄)

\

产于上世纪60年代的胶片照相机与曝光机,记录了60、70年代的真实和朴素。祖辈留给自己的子孙,时刻提醒着后辈做人做事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苏涛 摄)

\

一本残破的《现代汉语词典》,传了三代读书人的“传家宝”,不仅承载着岁月的积淀,更是寄托着生长于贫穷年代,希望后辈们秉承“好读书”的家训,一辈更比一辈强。(赵婷 摄)

\

这块烫金木匾“锄经”现陈列于金堂五凤贺麟故居纪念馆。嘉庆十九年,入川第四代贺氏族人贺景升在其70岁大寿时,为赓续家风、教化后人,亲自写下“锄经”“种德”,并制成扇形匾额悬挂于院内门楣之上,勉励子嗣族人见之于眼、明之于心、践之于行。(黄文 摄)

(编辑 陈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