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老物件,留住故乡情岁月流逝,经典永存
流传至今的老物件,在讲述旧时故事的同时,也留住了一份乡愁……
多少记忆与老物件一起,跨过时间的长河,流传至今,提醒着人们不忘初心
一张张带有时代印记的粮票、一枚枚逐渐消失在市面上的旧钱币……这些老物件或许并不精美,也不再风光,但它们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特殊印记,也是长辈教育年轻一代要勤俭节约的生动素材,传递优良家风,给人以精神上的滋养,可谓是一笔沉甸甸的财富。(马飞 摄)
巴掌大的小人书,承载了很多“50后”和“60后”的童年回忆。小人书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文创产品”,是一代人的记忆,更是“良师挚友”。人们把这些小人书当做“传家宝”,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代代传承。(王维利 摄)
两枚沉甸甸的勋章,记录着老一辈参加华北抗战和解放四川时的戎马生涯,饱含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热爱。流传至今,勋章时刻提醒着后人要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李林泽 摄)
陈旧的红木橱柜,脱漆的桌椅板凳,简易的生活用具……在龙泉驿区西河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这些沉寂了数十年的老家具散发着时光的味道。柜子里空无一物,却又装满了乡愁。(侯璇 摄)
双流区黄龙溪镇嘉禾社区红色老茶馆里,陈列着一部老式风谷机,农耕时代,农村家庭用它实现“去粗取精”。经过岁月的洗礼,风谷机留存至今,时刻提醒着人们辛勤劳作方有收获。(朱砂 摄)
新都乡下住户的花园里,还有着上世纪50年代喂猪用的猪槽,称作聚宝盆。如今被当做盆景砌在院子里,时刻提醒子孙后代,勤俭持家富,谦恭受益多,将勤俭节约的家风代代相传。(李富康 摄)
一本1982年的《四川画报》,记录着40年前的一场“群英会”——新津县农民科技交流会。这是新津民营经济创业发展纪实,更是新津改革开放初期波澜壮阔的时代缩影。(邱林 摄)
简阳市平泉街道荷桥村拥有六百多年历史,樊氏家族的先祖樊须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曾被唐玄宗和宋真宗分别封为“樊伯”和“益都候”,明洪武三年,樊氏家族迁入荷桥。如今,荷桥村建起了家风小学,笔墨书香的典雅气质,让樊氏家族的“家风文化”薪火相传。(胡夫 摄)
八十年代半自动化的华南缝纫机曾风靡一时。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半自动缝纫机也已经成为历史……然而,它在人们的心中却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刘新 摄)
邛崃市卧龙陈氏一族,于明嘉靖年间由湖北麻城县迁入,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已经传至十八代,历代人尊崇“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守法规、力耕作、勤诵读、尚节俭、传本业、戒酗酒、戒淫乱、戒赌博”族训,一本本族谱便是最有力的印证。(曾丽 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镜头丨清明雨纷万物苏
下一篇:镜头丨雨足郊原正得晴 地绵万里尽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