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镜头 > 正文

镜头丨文脉代代传 非遗焕新生

发布时间:2021-11-06 19:00:18       来源:成都市纪委监委

从蜀绣、蜀锦到川剧,再到蜀派古琴……

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传承了天府文化的根脉,留住了成都人的乡愁记忆。

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穿越时空,散发出越来越璀璨的光芒。

\

蜀锦,工艺复杂独特、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做工精致、花式繁多。这穿越千年、纵横经纬的蜀锦能流传至今,有赖于一群“手艺人”的执着坚守。(范玉沁 摄)

\

在金牛区举办的“琴作舟楫”音乐会上,蜀派古琴艺术家的表演为蜀派古琴这一“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平民推广作出重要的文化引领。(邓丽珠 摄)

\

在武侯区磨子桥小学,“传承非遗文化 弘扬川剧精粹”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摄影者 李红琳)

\

跨越两千年,蜀绣早已成为最经得起时光检验的“老字号”,是世人眼中东方美学的极致代表。图为龙泉驿区女红从业人员到社区展示蜀绣制作技艺。(武文雯 摄)

\

双流区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剪纸传承人带老师、老师教学生“传承一线牵”的方式,传播和发扬本地传统文化。(袁浩 摄)

\

300多年前,柳街薅秧歌发源于都江堰市石羊镇。柳街薅秧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原生态农耕诗歌、音乐文化,每到薅秧时节,薅秧歌此起彼伏、遥相呼应、遍坝盈耳。(朱冰峰 摄)

\

彭州市敖平镇被誉为四川省第一个“风筝之乡”,敖平风筝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良 摄) 

\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邛崃市南宝山羌族聚集区,人们吹奏羌笛,展现其中音律、音色、吹奏技巧独具特色。(彭明权 摄)

\

崇州市道明竹编,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手法精湛,将传统与时尚、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蕴含了竹千百年不变的君子风骨。(刘超 摄)

(以上均为资料图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镜头丨爱成都•迎大运
下一篇:镜头丨一眼千年,宛如初见